林散之行书《王杰日记》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行书《王杰日记》
林散之行书《王杰日记》,立轴,尺寸是127厘米×46厘米,大约5.3平方尺。落款是“王杰日记,林散之”。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为“左耳”(白文)。羊毫笔,宿墨,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真正的革命者,就要准备在斗争的过程中迎接万难,排除万难,不怕困难,经受住各种各样的风浪的考验,那怕是刮起十二级台风来,也要站稳脚跟,坚定不移的前进。
这是王杰在1963年9月6日写的日记。王杰,山东省金乡县人,济南部队装甲兵坦克二师工兵一连五班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王杰虽然没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革命烈士的名字那么响亮,但他的英雄事迹同样感天动地。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和当地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当时,王杰叫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前两次示范都很顺利,在最后一次示范的时候,周围的12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围了上来。结果,地雷的引线在拥挤中不知被谁碰了,雷包的引线还在王杰的手里,有没有异常只有王杰能感觉到。那一刻,王杰如果选择往后一仰,他自己肯定没事,但要是那样做,周围12个人肯定非死即伤,在地雷即将爆炸的三秒时间内,几乎来不及做任何考虑的王杰做出了扑向地雷的动作。据目击者回忆,王杰牺牲得非常惨烈。不过,在王杰的掩护下,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那一年,王杰只有23岁。
《王杰日记》第34-35页
王杰牺牲后,全国各地欣起了开展学习王杰的热潮。南京十竹斋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雷锋、王杰日记书画展”,参展的作者都是南京知名的书法家,有林散之、高二适、萧娴、钱瘦竹、陈大羽、尉天池等。这幅作品就是其中的一幅 ,是林散之和李山共同创作的。李山是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师、林散之的好朋友,祖籍山东无棣,青岛海滨出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以画人物见长。李山描绘的是王杰与战友手拉手抗击洪水的场景,后来林散之在下面写了王杰的这篇日记。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用的是欹侧法、错落法、呼应法,在结体上呈显的是偏正关系、大小关系、呼应关系。字体偏重行楷,如书中的“考”字和“那”字明显是楷体的笔法。其中还有隶书的笔法,如“在”字和“起”字,点画中波磔相对明显。除此,这幅行书是红色作品、创作作品、参展作品,数量极少。
林散之行书《王杰日记》(局部)
2002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到徐州看望“王杰班”,部队集团军政委王健少将告诉我,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时至今日,连队每天晚上点名时,第一个点的名字还是“王杰”,全连会齐声回答:“到!”“王杰班”还保留着王杰的床铺,每次开班务会都要给老班长王杰留一个位置。如今,走王杰成长的道路,做王杰式的好战士,已经成为部队的自觉行动。
林散之行书《王杰日记》于2024年12月4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此作后势强劲,未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