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
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立轴,尺寸为97厘米×22厘米×2,按行规计算大约6平方尺。落款是“熙祖同学留念,林散耳”,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为“散之印信”(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读书真事业,
磨墨静工夫。
书中的“熙祖”是庄希祖,1942年2月生于上海,名熙祖,字希祖,浙江宁波人,林散之的学生、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1972年起,先后拜萧娴、林散之、高二适、章诚忘为师,研习书艺古文。庄希祖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书风隽秀,著有《毛笔字入门》《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卷》第二十卷、《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等多部著作,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被政府机构和企业家收藏。
现在的书法家创作草书作品一般都用成品墨汁,打开来就用,而林散之当年用的是宿墨,用墨锭慢慢地磨出来的。这种墨乌黑发亮,写出来的字层次丰富,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墨锭中胶质较多,墨汁容易发臭。磨墨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而且很费时间。林散之对磨墨要求很高,肘要悬,墨锭面与砚池底部始终要垂直,要向同一个方向做圆周运动,要重按轻推。磨完后要及时把墨锭拿出来,不可以立在砚面上,防止墨锭粘在砚面上把砚面拉伤。为此,林散之专门给庄希祖写了这副五言磨墨对联。庄希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联中所言的‘磨墨静功夫’,现在细细想来,其实磨墨是一个身心调节的过程。手部握着墨锭,要悬肘、垂直、平稳、匀速,向同一方向作画圈运动,熟练了就能悬肘写字了。这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如何练习写字。”林散之当年用的砚台现存于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很大很深,一砚池墨能写十几幅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局部)
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是林散之在1977年创作的,那年80岁,是精品之作,其特点是大按大提。如作品中“磨”字中的第一撇,林散之是用按笔完成的,笔道相对来说比较宽,与纸的接触面比较大。“夫”字中的最后一画是在调整笔锋后按笔的结果,两次都是按笔,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相同,线条都显得比较粗。“书”字中有的笔画用的是提笔,线条很细,细如发丝;“事”字中的最后一画是先大按后的大提,再现了林散之独特的“林体”风格。大提大按还带来了浓枯分明的面貌,如“书”“静”“夫”,特别是“真”字,基本上是全枯,枯中见笔法,枯中显精神;“事”字中的第一横、“业”字中的第一竖,线条很粗,用墨很浓,与“夫”字形成强烈反差,亦浓亦枯,神采飞扬。林散之创作的关于这个内容的作品有多幅,2010年南京经典秋拍有一幅林散之草书,与这幅作品一样都是精品,只是没有上款,时间、笔法、布局大体一致。相比之下,这副对联在精、气、神上更胜一筹。
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2018年10月18日在南京南视觉美术馆参加“金声玉振-—金陵四家书法展”,2019年5月著录在《金声玉振-—金陵四家书法精品集》第29页(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年12月11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1版。
林散之草书《读书磨墨五言联》,现仍由林散之的学生庄希祖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