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 十竹斋收藏
南京长江大桥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镜片,尺寸为 356厘米×140厘米,约45平方尺。落款是“丙午秋乘轮看长江大桥工程感奋作诗二首之一,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五日于林学院二村宿舍,九十一叟,林散耳题记”。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有暗条纹,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
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
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
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
光芒遍照大江红。
这首诗林散之创作于1966年,是《偕画院诸公乘轮船看下关长江大桥工程二首》中的第一首。2004年9月收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诗集》第124页。
《林散之诗集》封面
《林散之诗集》第124页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1987年作,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各得其所;布白疏朗,形成一体,是林散之晚年的精品之作。
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尺幅巨大。我看过有关书目,林散之晚年一共创作过5幅较大的作品。第一幅是1978年创作的《张继<枫桥夜泊>》,尺寸为94厘米×229厘米。第二幅是1980年创作的《自作诗<论书一首>》,尺寸为140厘米×354厘米。第三幅是1987年为林姓总发源地福建莆田湄州岛创作的“和平海峡女神之岛”8个大字。书写在四尺整纸上,后来每个字放成3米的大字刻在湄州岛临海的岩石上。第四幅是1989年为四川峨眉山创作的横幅,59厘米×228厘米,内容是两个字:金顶。如果从字数多和尺幅大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堪称“巨无霸”。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局部一)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局部二)
第二个看点是多体并存。从总体上看,这幅作品是行草,但是作品中既有草书、楷书,还有行书、隶书,如“青峰两岸”“万千重”“惊”“航”“遍”等,以符号代替笔画和字的偏旁,是草书。“展”“东”“人”“神”, 一笔一画,是典型的楷书。“浓”“半”“间”等是行书,“江”“月”是隶书。“红”是行书,却有隶书的笔法。“岸”是草书,却有楷书的笔意。草书楷书,行书隶书,有草有楷,行隶结合,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第三个看点是影响深远。一方面,这幅作品的内容是赞颂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象征。另一方面,这幅作品是为十竹斋而作,十竹斋是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店,《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首开了中国套色水印木刻的先河,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竹斋在版画史和印刷史上具有恢宏的、划时代的意义。林散之与十竹斋感情很深。1964年6月,林散之和江苏省中医院院长邹云翔在十竹斋写字作画一上午。林散之所用的笔、墨、纸、砚,不少是从十竹斋买来的,特别是光绪年间的老陈墨,只有十竹斋才有。再一方面,这幅作品参加了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诗书画展览”,在南京、北京展出,影响极大。到2024年,30多年过去了,不少年龄大的人还经常说到那个展览,还经常提到这幅作品,并为作品没有加盖林散之的印章而遗撼。
2018年6月,南京十竹斋举办纪念林散之诞辰120周年书画展,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在显著位置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先后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集》《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林散之书法精品集》《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2024年12月25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九版。
《林散之书法集》封面
《林散之书法集》内页
《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封面
《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内页
《林散之书法精品集》封面
《林散之书法精品集》内页
《华人时刊》杂志封面
《华人时刊》杂志内页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封面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内页
2024年12月25日《中国书画报》报头
2024年12月25日《中国书画报》第九版
林散之行书《颂长江大桥》现由南京十竹斋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