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照亮特殊学生生涯发展之路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1月7日至8日,2025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实践 促进特殊学生生涯发展”。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办,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承办。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6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近200名书记、校长及干部教师代表共同参会。
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
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是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推动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非凡。她强调:“未来,北京市将继续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依托普通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帮助残疾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崔瑞芳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崔瑞芳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通过制定和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我国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她强调,未来残疾人工作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扩大普通职业院校对残疾学生的开放性,为更多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机会;二是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结合残疾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四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为残疾学生创造更多实训和就业机会。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
专家报告环节,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从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出发,分别介绍了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及国际影响力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他强调,特殊教育需要在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求、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等方面找到平衡。他呼吁各方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通过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和体系创新,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赋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霍丽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霍丽娟在会上分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路径,她说:“当前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聚焦产教融合和数字赋能,以服务产业转型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特殊教育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科学设置专业,开发适合特殊学生的职业课程与教材,并通过建设特色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和就业支持。”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许家成
在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和北京融爱融乐合作开展的展心计划——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项目支持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许家成牵头,组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支持性职业样本的编制和应用。许家成介绍,职业样本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政策依据,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引入国际先进的支持性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开放融合的环境,逐步提升心智障碍学生的自主性和职业适应能力。目前已开发的20个职业样本涵盖多个领域,并在部分学校试用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将继续结合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开发职业样本,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适应新时代的职业发展机会。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尚省三校长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尚省三分享了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探索经验。尚省三说,作为较早开展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学校,学校通过“2+3+N”培养模式,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搭建多维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从教育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学校分层设定培养目标,依据学生能力规划基础生活、庇护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三个层次,构建“基础+核心+延展”课程体系,覆盖公共基础课程、中式烹饪等技能课程和职业适应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回归社会、融入职场。“学校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特殊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学生打造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他说。
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与就业青年与家长代表剖析残疾学生就业的核心需求与现实挑战。
研讨会期间,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进行了公共基础课、校本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展示,四所学校的代表也分享了特教学校职业样本的探索与实践成果。18所特殊教育学校展示了各自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与课程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