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议】王颖谈科技领军人才培养 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应如何助力我国自主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应有哪些关键举措?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颖。
中国网:对于不同主体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来说,在自主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这一使命任务中,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王颖: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其实核心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出成果。对于企业来说,我觉得它的核心使命是出产品。在自主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方面,这三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责任有什么不一样?在中国的体系下,科研机构和企业是辅助大学去培养人才的。对于已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被定义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人才培养主体?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至少按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高水平的人才,必然是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去培养的。如果说很多的科研任务是由科研机构、企业去做,那它们也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但如何去成为这样的一个主体,和大学之间怎么样去协同?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但是有一点,尤其是面向应用型人才,或者前沿的技术人才,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人才的培养,企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这三类主体里面,我觉得企业去发挥它的作用,去成为领军人才培养主体,可能是这一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中国网:自主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王颖:要想说明科技领军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起到的关键作用,我觉得还是要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内涵特征深入分析。从比较形象的表述上来说,科技领军人才具有非常好的科技前瞻力,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力,同时还要求具有企业家精神。能把科学上很好的一些想法,去组织一支队伍,共同落实下去,来引领和支撑整个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如果要是从基本特征的角度来说,我想可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个就是科技领军人才必须具有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自主科技创新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从哪来?科技领军型企业,是出题人、阅卷人和答题人。
第二个特征,是对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深入理解。有的时候我们通常把科技创新这个词就理解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其实后面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产业发展。如果不把科技成果落脚在祖国大地上,不落脚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很多成果就成为历史尘埃,那些paper、那些纸了。一个领军人才,必须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是一个长周期全过程,必须是科技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
第三个特征,科技领军人才应该能够理解到科学技术对整个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带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不仅是科学体系内部的。他要知道他所研究的方向,或者一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网:对于构建我国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您有哪些建议?
王颖:首先是对于创新的生态化,原来的体系、系统都是自上而下去考虑问题;如果是生态化,还有一个自下而上的两个过程的融合。所以在生态化里有比较重要的三个概念。一个是多样性,就是整个生态系统里面一定是多样的。还有一个就是自主性,每一个主体要按照自己的逻辑,去生存、生长、发展。还有一点,互相之间的适配性,这个系统里互相之间能够构成一个上下游链条。
科学教育,是对于人的一个终身教育。这里面关键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每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这里面又包含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要完成的使命是对于更多的在社会上各个阶段发展的人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除了大中小学,还包括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组织。我从建议的角度有三条。
一个是在国家层面就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创新的生态系统还是科学教育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化问题。从国家层面看,宏观的管理部门就不仅是教育部门,还包括科技部门,甚至一些其他的部门,都要去包含、都应该去覆盖。国家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生态化,才能够去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要在国家层面去构建科学教育的协同机制。
第二,对于全体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如何在不同的年龄段去培养科学素养,要有一个标准。按照现在科学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弱了,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跨学科或者学科融合。也许应该按照另外的一些思路对这些学科重新进行定义。那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可能给出中国对于科学标准的定义,以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科学教育的标准定义?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第三条,就是在投入上,在分配上。国家在资源分配上,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支撑科技发展角度,要把人才培养的方面考虑进去。其实也是落实我们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具体举措。
中国网:对于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您认为应有哪些关键举措?
王颖:对于战略科技人才培养,我想可能也是从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这里可能包括中央和各部门,也包括地方政府。因为现在地方政府无论在科技的投入还是教育的投入,积极性都很高。
第二,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领军型、战略型的人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怎样能够调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怎么样能够让企业在国家的一些重要的战略规划里发挥作用?还有要让领军型企业或者来源于企业的专家能够去参与到国家的自上而下的部署里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是对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一个是学科设置,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如何能够快速跟上科技的发展,学科专业怎样能够快速和科技之间有响应机制,需要做(学科管理方式的)调整。还有对于研究生名额的分配方式,怎么样能够让有能力培养人才、又有人才培养意愿的主体更多地去培养人才。另外就是对大学的考核,大学(更应该)作为一个枢纽、作为一个统筹者,去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去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者。对于大学的考核,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网:请您谈一谈,国外科研机构在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王颖:总体来说,国外的科研机构其实跟中国的科研机构一样,不是一个学位的授予机构。国外的科研机构大部分还是跟大学共同来授予学位。但是无论招生的学科专业还是招生的规模,都是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实力和科研需要来决定的。另外,国外无论是大学还是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很多的(研究)问题确实是来自于产业一线,并且有一些研究者(来自于产业一线)。
所以我觉得,他们无论在招生专业、招生规模,还是具体的育人者,(以及)对产业、对实际问题的了解上,可能比我们国家更深入,和产业界的结合会更紧密。
中国网: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自主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咨询项目。这个咨询项目设置的意义是什么?在研究的过程中涵盖了哪些方面?
王颖: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已经是全球最多,但是我们的领军人才是比较匮乏的。(领军)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到底是什么?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我们这个课题,一个是对于(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现状研判,还有一个对于本质规律和底层逻辑的把握。一共有六个(子)课题。第一个课题就是(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本质规律与底层逻辑的研究;第二个课题是对于我们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现状的准确研判;第三个课题是对于国际上已有成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借鉴;第四个课题是对于科教融合培养基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研究;第五个课题是对于产教融合培养关键领域技术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研究;最后一个课题就是政策建议。
(项目)有两个不同的关键点。一个是底层逻辑的研究,还有一个就是对现状的研判。底层逻辑就是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和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就是,科技创新必须是长周期的,科技创新一定要跟产业发展,一定要跟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对于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就是必须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实践的全过程里培养人才。领军人才在这里,更多还是强调他的科技前瞻性,他的科研判断力、领导力,以及他对科研的社会影响的深刻理解。
对中国人才培养的现状研判。我们感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调动科技领军型企业这支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去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要让用人和育人过程结合。目前在科技创新里,有很多最新的成果都是来自于产业界。高校已经不可能一家去把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出来。所以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样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