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手卷,尺寸为24厘米×114厘米,按行规计算大约3.5平方尺。落款是“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书为文治同志留念,聋叟时年七十有五岁”。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是“半残老人”(朱文)、“散之私印”(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清代洒金粉红蜡笺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5月11日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毛泽东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描写了其妻子杨开慧、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两位英烈的忠魂升到九重天,进入月宫后的情形,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表达了毛泽东对两位英烈的怀念之情。
书中的“文治”是指宋文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林散之和宋文治同在国画院,相处近30年。一次,林散之给学生庄希祖写了一个纸条:“要张继海问老宋,郑岗的字写什么内容?”这里的“老宋”指的就是宋文治。郑岗是宋文治的好友,是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酷爱书画。郑岗请宋文治代求林散之墨宝。宋文治把这事告诉了林散之,几天之后也没有消息。他以为林散之没有在意或是忘记了,就没有再提这事。谁知林散之不但没有忘记,还很重视,特地派人问写什么内容。按常理,随便写一张交给宋文治就行了。后来,林散之专门为郑岗写了一幅大尺寸的草书《卜算子·咏梅》。可见,林散之和宋文治的关系十分亲近。
图为林散之的墨迹:“要张继海问老宋,郑岗的字写什么内容?老宋、亚明他们是否为石油厂各人画一张大画?现在,厂里要我为外宾接待室写字。若是他们已画了,我只好带病写。”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于1972年5月,文中漏了一个“盆”字,结尾补了“直上重霄九”五个字。完成此作后,林散之用同样的纸、同样的笔法,又为宋文治创作了一幅草书条幅《清平乐·会昌》。这幅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盛年挥毫,中锋运行,以偏为正,大疏大密,是精品之作。细观书作,最大的亮点是章法。先看字形。第五行中的“何”字几乎占到一行,在所有的字中是最大的,可谓大疏;“君”字在正文中占的空间最小,可谓大密。后看行距。第五行到第六行,中间可以再加一行小字,是大疏;第八行到第九行的行距很小,是大密。第二行是两个字占一行,为大疏;第十行是五个字占一行,为大密。再看整篇。第一行到第七行几乎占了作品正文的一半,是大疏;第八行到第十行,十五个字仅占三行,空间太小,是大密。前疏后密,疏中有密,密疏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的纸张十分名贵。笺纸,是用于写信、题写诗文而特制的纸张。洒金蜡笺纸分红、黄、橙、绿等多种颜色。这种洒金粉红蜡笺纸是清代宫中名纸,康熙和乾隆皇帝常用此写诗作书。清末民国以来,一直是书法家眼中的极品。
《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封面
《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第74页
《中国书画报》2025年1月8日报头
《中国书画报》2025年1月8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2015年5月收入《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第74页,2025年1月8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现由宋文治长子、江苏省美协第四任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第四任院长宋玉麟收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