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过眼录

2025-02-06 13:1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立轴,尺寸为 131厘米×33厘米,大约4平方尺。落款是“陈简斋襄邑道中,林散耳”。引首章是“大吉羊”(朱文),名章为“江上老人”(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七五品相,有点发黄。作品正文内容是: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船(天)风(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宋代诗人,诗尊杜甫,创作风格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诗中的“襄邑”是今现在的河南省睢县,在开封东南75公里处,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俱”是一起的意思,“俱东”,意为一起向东。这首诗的大意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都映红了,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用半天的时间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一起向东前进。

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是林散之1984年创作的作品。作品正文二十八个字分三行排列,独立的单字有二十个,两个字相连的有四组:“百里”“风不”“不知”“俱东”。在章法上用的整齐法,第一行第一字“飞”、第二行第一个字“卧”、第三行第一个字“俱”都是顶到天。第一行最后一字“风”、第二行最后一个字“我”都是沉到底。然而,这幅作品最出彩的地方是枯笔。枯笔,又被称为渴笔,或叫竭墨、焦墨,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锋以迅速的笔势用力摩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的书法家蔡邕把枯笔称为“飞白”。一般书法家不用枯笔,枯笔在书法作品中只是点缀而已。但林散之是枯笔高手,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常常是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这幅作品正是这样,可以说整篇都是枯笔,如“看”字是下面枯,“满”字上面枯,“风”字是四面枯。林散之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淡墨枯笔等,有时用浓墨枯笔,有时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枯笔看起来丝丝点点,似有似无,要写好枯笔其实很难,必须要有深厚的运笔功夫,因为它是蕴含在笔画之中的。此外,还要求书法家有丰厚的文化学养,如此写出来的枯笔才能苍劲奔放,以白当黑,展现出一种膨胀化的张力,从而给观者以视觉上的震撼。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局部)

林散之对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比较满意,因而成为他的自藏之作。1988年1月,林散之将之捐赠给林散之书画陈列馆。林散之去世后,林散之书画陈列馆改为林散之纪念馆,赵朴初题写了馆名。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2005年5月著录在《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第31页(安徽美术出版社),2025年1月15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3版。

林散之草书《陈与义<襄邑道中>》,现由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相关链接二: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