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过眼录

2025-02-10 09:4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立轴,尺寸为69厘米×21厘米×2,按行规算5平方尺。落款是“庚申六月,八十三叟,林散耳”。引首章是“大年”(朱文),名章为 “散之信玺”(朱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读破万卷,

可医一俗。

这副对联为林散之撰写,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对联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俗”。“俗”字的意思比较多,综合起来有两种:一种是通俗,指大众的、通行的,如约定俗成。另一种是庸俗、俗气,指令人厌恶的。林散之在这里讲的是第二种,是相对于“雅”而言的,“雅”和“俗”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审美范畴。雅者,正也,雅指正统、符合规范,含义相对固定、单一,通常表达高尚、温文尔雅的意思,是令人想往的美的范畴。在书画审美中,人们倡导雅,追求雅,反对俗,要求去俗、脱俗,并把“俗”看作是一种疾病。北宋韩拙推崇文人士大夫,讲究笔墨、格法和气韵,他首次提出“唯俗病最大”,于是“俗”被归结为否定的属性,一直沿袭至当下。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局部)

林散之提出“唯俗病难医”,认为最难的是脱掉俗气。那么,怎样才能脱俗?如何医治俗病?《芥子园画传》有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路径。你不读书只写字,字写得再好,充其量就是一个书匠。就像清代邓石如,虽然他功力很深,但读书少,脱不了一个“俗”字,所以在北京呆不住。“读破万卷,可医一俗”。这里的“万卷”是虚词,是泛指,意为读大量的书。林散之认为,书法脱俗的关键不在于所临帖的多少,而在于书法家自身的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书法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林散之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可除也。”

1980年7月8日,南京市政协换届。由24个界别465名委员组成,常务委员97名,林散之当选为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就是在这个月创作的,林散之时年83岁。经考证,他在当月还创作了巨幅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尺寸为 145厘米×354厘米,大约46平方尺。内容是:“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中的“破”“万”“可”“医”“一”是行书面貌,楷书笔法,“卷”“俗”二字是草字。总体上看,这幅对联是行楷书,形体方正,牵丝相连,笔画减少并有符号替代。技法上除了用圆笔、方笔,还用了涨墨等。整幅作品楷形碑质,厚重雄强,水墨交融,乃精品佳构。此外,作品内容绝佳,数量极少,尺幅较小,是典型的书房对联,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2001年10月收入《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第59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收入《林散之书画集》第251页(文物出版社),2025年2月5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3版。

林散之行书《读破可医四言联》,现由林散之艺术馆收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