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过眼录

2025-02-17 10:1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手卷,尺寸为69厘米×34厘米,按行规计算大约4平方尺。落款是“秋归一首,点降唇,聋叟”。引首章是“老残”(朱文),名章是“散之印信”(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杨柳阴阴,

想思啼彻同心鸟。

秋真草草,

落叶无人扫。

几日归来,

风雨把人恼。

书字杳,

时光去了,

坐使青山老。

林散之是诗人,6岁入村墪读《毛诗》,17岁自编手抄诗集《古棠三痴生拙稿》,67岁自编油印诗集《江南纪游》,78岁油印诗集《江上诗存》问世,82岁诗集《江上诗存》内部发行。林散之一生写诗2400多首,他说:“诗第一,画第二,字第三。”林散之的诗主要是格律诗,作词不多,收入《林散之诗集》的词共34首,词牌多为清平乐、卜算子、浣溪沙,内容一般是写景抒情、怀古颂今。这首词《点降唇·秋归》创作时间不明,描写的是杨树、柳树、湖水、鸟,还有落叶、风雨。通过写景启发人们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光阴。后来,林散之对这首词作了修改。词牌“点降唇”改为“前调”。“前调”不是词牌,是指这首词用的是前面的格调,是指“点降唇”。第一句“杨柳阴阴”改为“杨柳湖边”,第八句“时光去了”改成“时光误了”。这首词于1979年8月收录在南京教师进修学院编的《江上诗存》第400页。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是一幅精品之作。作品最大的亮点是线条,请看作品中的“相”字,“啼”中的最后一竖,还有两个“人”字,这组线条全部是用笔尖写成的,很瘦很细很圆,好像字与字相连的牵丝,虽细而有力,具有弹性。再看“同”“草草”和“书字”,这组线条和上一组线条明显不同,相对较粗,笔道较宽,墨色厚重。就通篇而言,这幅草书的线条是瘦劲,极具力量,具体可以用圆、厚、通、润来概括。“圆”,林散之用的是中锋,线条都是圆的,具有立体感;“厚”,线条是不直的,表面有些粗糙甚至有些曲折,线条厚乃一字之血脉、精气神,有内容,有血脉、有力量、有气韵,线条才厚;“通”,线条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流畅、自如;“润”,线条外部清洁光润,富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根根活生生的线条的有机组合,是线条或线条间有节奏地相互交织的块面,而且都是具有形态美、符合哲理的生命体。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局部)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是林散之自己收藏的作品。1988年1月,林散之将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210件书画作品捐赠给他的家乡江浦县,这幅草书是其中之一。为此,江浦县为林散之建造了一所书画陈列馆。1989年12月,林散之去世。1997年11月,林散之书画陈列馆改为林散之纪念馆,赵朴初题写馆名。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1997年9月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集》第134页(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2月12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6版。

林散之草书《自作词<点降唇·秋归>》,现由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