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委员:牢牢把握教育三重属性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教育的“三重属性”,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前沿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源泉、集聚一流人才的枢纽。“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时代使命和担当。
牢牢把握政治属性,筑牢教育根基。政治属性是教育强国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教育的基本方向,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不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充实课程体系中的红色基因。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过硬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聘请优秀党政干部、英雄人物、杰出科学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依托人工智能推动思政工作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联动,使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立体、更鲜活。
牢牢把握人民属性,汇育有用人才。人民属性是教育强国的立场属性,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追求,突出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在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上好学”问题,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引领,持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健全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聚焦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群体,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发现、引进、留住机制,打造一流人才荟萃新高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适当扩大高水平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可堪大用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栋梁之材。
牢牢把握战略属性,促成倍增效应。战略属性是教育的功能属性,体现了教育的历史使命,集中表现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进入新时代,教育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而是被赋予了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看教育,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要积极主动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把人工智能浪潮下人才培养和科研范式变革作为教育强国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设置,开设更多“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课程,以项目驱动人工智能实操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协作与终身学习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一体发展,鼓励共建开放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一体化技术转移中心,激活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世界名校加强交流、联合办学,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推动教育“出海”,输出中国理念与技术,提升国际战略影响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苏省委会主委 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