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科技创新>

超常规培养,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黄埔一期”开学啦!

2025-03-29 10:1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迎来新“里程碑”——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图为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合影。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国科大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成立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学院首批招收来自69个学科专业的368名优秀在读博士生,聚焦科技前沿,实施超常规培养,旨在探索出具有科教融合特色、引领科技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黄埔一期”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在开学典礼上指出,成立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是学校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变革之路的重大举措。他强调,学院首届学生作为中国科学院、国科大科教融合3.0新时代的“黄埔一期”,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能从实践中找问题,在科学指导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塑造自身创新能力。他表示,在新教育改革、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国科大将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变革之路。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孙晓明表示,国科大成立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是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新篇章中的重要内容。她指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满足挑战科技前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等国家战略需求,希望国科大做好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首届学生的培养工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强一流师资队伍,创新教育评价标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将积极促进新技术背景下前沿领域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孵化建设’为核心使命,聚力培养新时代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院长、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教授介绍说,学院遴选首批导师855人,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等23个一级学科。

“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郭田德表示,学院致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掌握相关交叉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预测、发现并解决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具有独立从事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员——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正式迎来首批学生,图为报到现场。

“超常规培养”

据了解,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围绕内涵式发展、贯通式运行、团队式推进、开放式治理“四位一体”的管理理念,以小而精、高门槛布局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和重点方向。并在2024年起实施前沿领域博士专项招生和培养工作,主要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以“超常规培养”方式快速培养一批能迅速投身于重大科技任务或产业创新一线的高质量人才。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员——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正式迎来首批学生,图为报到现场。

什么是“超常规培养”?郭田德解释说,超常规人才培养主要指超常规的资金投入、超常规的培养方式以及超常规的机构或组织为研究和实践架起桥梁。

加速培养——缩短学习周期,加快培养进度。采用“重基础、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的原则,实施“加速式”培养,充分发展学生的数理特长解决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

个性化培养——入学之初,学生根据世界科技前沿以及产业一线的真问题确定选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

跨学科培养——通过三导师制,即原学科、交叉学科、企业3位导师,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产业界密切合作。

导师代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所长李泠研究员希望学生们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质疑和验证;学会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的力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学生代表庞宇轩号召大家接过“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棒,主动攻坚大任务,敢做“超纲题”、敢闯“无人区”,为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注入新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