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科技创新>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中文版面世

2025-04-22 09:3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日,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罗伯特•普尔撰写,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领衔翻译并作序推荐的作品《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此次出版是其在中文世界的首次亮相。4月20日,译林出版社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主题为“38万公里外的宇宙回眸”的新书分享会。

image.png

图为《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中文版封面

“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吴季在分享会上指出,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过三次启示。第一次启示是在近地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加加林目睹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惊叹于地球的美丽。第二次启示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地球升起的经典场景: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飞向月球,并进入绕月轨道。飞船上的宇航员成为了首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当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他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他们没有想过,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于是,他们在38万公里外拍下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视角拍摄的地球升起的照片——“地出”(Earthrise)。第三次启示是系外行星的发现,自从1995年确认第一颗系外行星,人类认识到在宇宙中不再孤独。《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围绕第二次太空启示展开,从“地出”这一经典场景切入,展开了对人类发现地球历史的讨论。

关于“地出”照片的拍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科普专家焦维新介绍,当阿波罗8号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宇航员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但他们此次的目标是寻找合适的登月点,并没有做过拍摄地球的准备。由于飞船在高速行驶,对焦十分困难,但阿波罗的宇航员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克服了重重挑战,最终让人类看到了那幅航天里程碑式的照片。吴季提到,宇航员把拍摄有“地出”的胶片带回地球,冲洗成彩色照片,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刊登在西方各大报纸上,变成了非常轰动的事件。“地出”一词也风靡世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认为,在这张揭示地球的浪漫和脆弱的“地出”照片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要学会和平、文明地发展和相处。“我觉得当人们看到地球很渺小的时候,才应该彻底承认自身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

“地出”照片是一个出发点,正是从它开始,人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吴季说,“在太空中,如果恰好太阳在背后升起,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薄的金属钠层,从而深刻体会到地球的脆弱和美好。”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2030年前,中国也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在吴季看来,《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当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再次回望地球时,“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张柏春认为,这本书促成的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仍在继续,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重温那一段人类发现‘地出’的历史,还可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