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科技创新>

【闳议】曹健林:发展超精密装备 翻越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最后一座珠峰

2025-05-15 09:2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以超精密装备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制高点,是大国科技和产业博弈的关键战场。“十五五”是开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在这一时期,我国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意义是什么?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超精密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内外环境变化与影响?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超精密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季华实验室理事长、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

发展超精密装备,先进制造才能是有源之水

中国网:“十五五”是开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十五五”时期,我国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曹健林:您提的这个问题跟我的工作直接相关。“十五五”(时期)把先进制造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觉得恰逢其时。因为任何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需要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需要这个国家的科学基础。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科学技术的目标是什么?它主要要做哪些事情?我清楚地记得,2005年在纪念钱学森先生回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力学所开了一个简朴的纪念活动,当时钱老已经卧病在床,没有出席那个会,钱老的秘书代替钱老来做了个报告。那个时候钱老就讲过,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科学技术首先要为中国不挨打,然后要为中国吃饱饭。当时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分管(力学所)的副院长,参加了那个会,我非常激动。在会议结束时,我说我代表中国科学院的年轻一代表个态。

如果说我们的老一辈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使中国不挨打吃饱饭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让中国富起来、强起来。我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引言呢?是想说先进制造,特别是先进制造里的先进装备这一部分(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基础。

“十四五”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有相当的科学基础,也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我们到了要使中国的制造业走到世界的前列,要发展先进制造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了。要想发展先进制造,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所谓终端制成品,还要把相关的工艺技术,特别是材料和装备这些发展起来。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的话,这些东西也是空谈。它需要比较多的科学技术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比较多的物质基础,它也是比较贵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其实从“十四五”以来,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利用全球化的格局,中国的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事实上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依靠了全球化,我们有了或者说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先进装备、先进材料,一定程度上甚至先进技术。

但是当中国走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现在我们需要的这些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工艺,特别是先进装备,实在的说发达国家已经不再给我们提供了,或者说不愿意再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把先进装备发展起来。只有把我们的精密、超精密装备发展起来,我们的先进制造、先进生产力才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才能是有源之水,才能不被发达国家“卡脖子”。我想这两方面的结合,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超精密装备需长期发展,尚存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网:作为先进制造的基础,目前我国超精密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内外环境变化与影响?

曹健林:我国的超精密装备有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应该说还是过去十年甚至七八年以来的事情。我前面讲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先进装备一定程度上可以进入中国。顺便我也说一下,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先进装备,特别在超精密装备这方面,发达国家一直是卡我们脖子的。过去有巴黎统筹委员会,后来又有瓦森纳协定等等。但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发达国家因为企业面临很多的困难,他们也部分地提供给了我们(先进装备)。再加上全球化,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设厂,因此也带进了一部分先进装备。

但是自从2017年特朗普的第一任上台,开始跟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以来,事实上这些方面又一次收紧,甚至收的比以前还紧。发达国家纷纷地打压、封锁我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方面中国的科技界,因为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一直也在提自主创新,后来又提自立自强,要把发展道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内生动力,加上外面这种封锁,反倒激发了、也给了中国科技界很多机会。因此从2017年、2018年之后,中国的先进制造、超精密装备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可以举一个数字,从2018年之后,中国的超精密装备在微电子装备这方面,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能要超过50%,去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一个对比的数字,当国家这方面的重大专项刚刚起来的时候,我记得是2008年,那个时候中国这方面的销售收入不到20亿元。可以说这几年有非常快速的发展。举国上下,一方面从领导到产业界一直到整个社会,大家有非常统一的认识,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走。另外我们的企业界,由于外面的封锁,也愿意给中国自己的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超精密装备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因此有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超精密装备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任务,我们这几年尽管有很快的发展,但是依然任重道远。比起发达国家的那些知名企业,比起发达国家那些吃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碗饭的一些企业,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组织三支队伍,形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网: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超精密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曹健林:其实我有很多体会,如果要把它化成建议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全社会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看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坦白地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了七十多年。整个社会注重科学技术发展,注重产业发展,注重制造技术发展。但是由于中国长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终端产品,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整个社会通常来讲,希望看到的是直接的制成品的追赶、缩小差别。比如说早年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后来又有汽车这些新四大件(手机、电脑、汽车、房子),我们主要看到的是这些制成品。对于这些制成品背后所需要的先进装备,甚至是超精密装备,人们往往是忽略的。

那些新的装备,特别超精密装备,国外也不卖给我们了,我们必须自己来做。业界我们常常说吃到了第三个馒头,才感到吃饱。但是你别忘了,要没有第一个、第二个馒头的话,是没有第三个馒头那种饱饱的感觉的。因此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超精密装备。没有超精密装备,你就做不出那些高端的电子元器件。没有高端电子元器件,各行各业的应用就没办法发挥。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看到研发超精密装备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大家要有点耐心,通常要立这样一个专项的话,从技术攻关,到产品集成,然后再到试车,到调试,到迭代,到好用,到能真正成为生产线,一个成熟的装备往往需要至少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个过程,比我们一般的科技支持的项目的时间要长很多,甚至也超过了领导的一个任期,甚至两个任期。因此如果都是讲任期内很快要出成果的话,是做不到的。因此大家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长期做下去的准备。

第三点也特别重要,我觉得就是要做好组织工作。其实中国科技界或者整个中国社会是很注重改革的。我们一直在讲科研体制改革、产业机制体制的改革等等。但是超精密装备从使用它到研发它、制造它,以及不断地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成果去提高它,我们需要三支队伍,要用装备的队伍、造装备的队伍和支撑这些装备所必需的那些基础技术做研发的队伍。这些年光讲产学研结合,但是怎么把这三支队伍具体结合起来,事实上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说,现在使用超精密装备的主要在一些大企业,比如说像集成电路的大企业。生产研发制造这些超精密装备的,主要是研究所改制的一些企业,以及从海外回来领军发展的企业。还有(拥有)那些支撑技术的,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和大学。这三支队伍,人在不同的地方,地域又在不一样的地方,也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说有归中国科学院管的,有归地方管的,还有企业是独自的,没有主管单位。要使大家真正组织起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我原来分管过一些国家重大专项,口头上都知道要产学研结合,但是要真正把产学研结合,长期做下去的话,相应这些具体的一些问题事实上要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不容易。还有就是要得到财政金融的支持。金融讲的是要长期资本,要耐心资本,但是做的话往往要质押,又要有回报等等,事实上还是有相当的障碍的,这些东西都应该破除。要让这三支队伍,我再次强调要让用装备的队伍、造装备的队伍以及做基础技术队伍,他们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长期在一起艰苦奋斗,这样我们才能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要克服现在经常存在的都想当“山大王”,都想快速成果,然后嘴上说合作,背后大家各干各的,要克服这种普遍存在的状态,我们还得做很多工作。

事实上前些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科技界,包括中国的产业界,把改善生活当做自己的个人目标,往往是觉得怎么能够挣钱多,怎么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个人认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更多有一种精神追求,志存高远,为整个国家繁荣富强做点事情,大家扎扎实实做好事情。

翻越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最后一座珠峰

中国网:季华实验室作为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曹健林:感谢您提到了季华实验室。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感谢广东人民,感谢佛山市委、市政府,感谢佛山人民,感谢他们对于我们的支持。我们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季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任务,给我们的领域定位就是先进制造(业)。应该说在过去七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奋斗目标。奋斗目标这16个字里面,第一个四个字就是顶天立地。我们很明确,顶天就是要拿国家重大专项级的大任务,要解决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先进制造领域里面,它所最缺的这些事情。

广东是我们国家第一制造大省,佛山又是第二个在工业制造方面突破了3万亿元销售收入的城市。有很多企业,制造业很发达,但是它的制造业又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佛山的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升级。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一直是沿着这条路去走的。我记得市委的一位同志问我,季华实验室的成果转化率是多少?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应该说是百分之百。我们所有做的项目,所有干的事情取向(导向)都是要实现产业化。因为广东人民给我们的任务是先进制造,先进制造在实验室里,何谈先进制造?所有先进制造的成果都要凝结在装备上,要应用到我们的产业中。因此这些年来我们在那里可以说有一定的发展。我们集聚了目前有一千多人在那里工作,有30万平方米的实验室,有一批可以说在国内或者在国际上也是达到了先进水平的实验装备。

特别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发起了一个叫“璀璨行动”。要把我们国家的显示装备(做得更好),这也是超精密装备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因为它的大量的大尺寸的一些显示面板,精度都要达到微米这样一个量级,这也是挺困难的,或者说有相当难度的。我们要把它全部国产化。换句话说,要把显示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我们)准备在2030年左右完成这个目标。

现在第一批在显示领域里的三个分领域的17台装备,已经全部投入研制了。我相信陆续就会出一些成果。这也是在所谓的泛半导领域,我希望能够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我也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领域超精密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另外在季华实验室准备了一些超精密机床,还有集成电路,特别是所谓宽禁带半导体。中国经常用第三代半导体这样一些装备的研发的任务。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定的三个重大专项中,其中就包括“璀璨行动”,而且也被列入了中央科技委员会的全国重要装备领域的计划。同时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组织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正在一步一步的落实之中。比如说我们和南方电网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在组建联合实验室,我们这种模式也被广东省(佛山外)的其他一些城市,甚至被其他省的一些城市所看好。季华实验室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参观,包括跟我们交流,甚至希望借用我们这个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再建一些季华实验室。 

因为我前面讲过超精密装备的研发成功是一个挺长的过程,总要十几年。季华实验室从一片空地上开始筹划,到今年是第七个年头。七年也还只是个小孩子,尽管我们有了一千多人,也有了相当多的一些任务,但是我想这仅仅还是个开始。今后我们既定的一些方向,像我前面讲过的,把三支队伍组织起来。另外在产学研包括金融方面大力支持,促成大家精诚合作,建设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我想我们会大有作为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其实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路程中,我们要很多开拓性的工作,我们要翻山越岭。但是请允许我代表这些做精密装备或者做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的人说句话,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最后一座珠穆朗玛峰。翻过了这座珠峰,世界上没有人能再封锁。今天的美国也好,其它发达国家也好,卡我们的不都是一些实物吗?如果我们通过努力,把这些实物做出来,特别是把造这些实物的装备都做出来了,他们还有什么好封锁。我想到那个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和大家都平等地打交道。我想这一天一步一步一定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