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青年遇见千年农遗智慧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刘梦雅 焦梦 实习生 李梓涵)“金山桃满枝,晴日影离离。风过香飘远,游人醉不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马里博士学生Yasin Amara Sekou S DRA在金山蟠桃园里对着镜头即兴吟诵了一首诗,这是“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国际青年视觉共创营的一幕。
在启程前往蟠桃园前,Yasin在青禾农遗视觉创作工作坊上,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日本导演竹内亮提问:“怎样能够让制作视频更吸引人?”竹内亮听到他标准的普通话愣了一下,笑着回答:"你啊!你本人就是一个亮点!"他建议Yasin发挥自身特质,用非洲青年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农遗智慧。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学生Yasin Amara Sekou S DRA在金山蟠桃园拍摄片段。
8月12日,在国际青年日当天,“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系列活动在上海市启动。以“农耕文明”为纽带,通过实地考察、举办国际青年圆桌对话会、共创营等形式,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青年行动创新联动。
影像拉开序幕 “国际会客厅”中交流热烈
在开幕式前一晚,8月11日的“青禾农遗影像节展映”已经为整个活动拉开了序幕。多国青年代表走进位于杨浦区的老挝经贸合作展示馆,参观老挝特色农产品与绿色农业发展成果,感受中老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老挝馆负责人周拯宇以中老铁路让老挝由内陆国成为了中南半岛的重要“集散中心”为例,向青年学生们讲述了中老合作如何成为典范。这也是展示馆首次发挥“国际会客厅”的功能,多国青年代表在馆内分组热烈交流讨论,分享各自带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提案。
图为“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活动中外青年代表参观位于杨浦区的老挝经贸合作展示馆。
图为老挝国立大学环境科学学院青年代表Sisavanh Senbounxou(左二)展示古树茶。
来自老挝国立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青年代表Sisavanh Senbounxou热情地分享了家乡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树茶。他表示,此类交流活动对青年意义重大。“我们可以和中国、蒙古等国的学生开展创新合作,通过富有影响力的传播手段,推广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让老挝、蒙古和中国等国家更多民众了解并参与保护行动。”
曾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蹲点拍摄5年、完成系列纪录片《天边的故乡》的导演邓斌,分享了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蕴含的朴素智慧。唯美的画面、淳朴的民族风貌,传统习俗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引发了青年学子们的热烈讨论。
路演与创意碰撞 探索农遗无限可能
8月12日当天,来自10所高校的青年代表,以及来自老挝、蒙古的两支青年团队,围绕各自关注和研究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分享了饱含创新思路,同时兼具国际视野的农遗创新解决方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闪耀智慧火花的青禾农遗创变者行动路演。
图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吴煜辉围绕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文化系统分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创新解决方案。
图为参加路演的青年代表合影。
来自同济大学的学生周晴钰分享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创新解决方案。她认为,农业文化遗产要走得更远、更持久,一定要跟科技结合。在活动中,她遇见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迸发出许多新奇的点子,讨论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怎样让其更有价值、更鲜活。“这让我觉得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个人技能提升、职业规划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结合,通过沉浸式调研与实践实现综合成长。”来自暨南大学的顾诗静围绕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分享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创新解决方案,她提出,青年可以尝试用新技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实地化、产业化落地,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渔村与桃园 青年镜头下的农遗风貌
在12日下午的青禾农遗视觉创作工作坊中,日本籍知名导演竹内亮带领跨国青年代表走进上海金山蟠桃栽培系统内的金山蟠桃园和金山嘴渔村拍摄微纪录片,用科技与艺术激活农业文化遗产。
金山蟠桃复合栽培系统于2023年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上海首次。金山蟠桃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元朝,数百年来,当地先民在传承“上海水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蟠桃栽培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为辅的复合栽培系统。
图为青年代表在上海金山蟠桃园合影。
青年代表一起体验手磨豆浆工艺。
青年代表们用拍摄设备记录着果园里的蟠桃和渔村的生活场景,并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收获。来自韩国的裴惠恩,不久前刚取得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博士学位,在活动前,她就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虽然我已经来过上海十多次了,但还从未了解过这里的渔业系统和农业文化遗产。这次探访这些场所,让我看到了发掘上海新的文化价值和未来可能性。”来自蒙古国立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Maralmaa Tuvshin说:“我相信青年群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对这样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
图为日本籍知名导演竹内亮主持青禾农遗视觉工作坊,与多国青年代表交流跨文化纪录片拍摄心得。
从如何把握平衡纪录片的权威性和趣味性,到怎样捕捉采访人的精彩瞬间,学生们提出的互动问题的专业性也给竹内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忆道,过去能够拍视频是非常特别的事,只有被选上的人才可以扛起摄像机。而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人都可以尝试拍摄和剪辑。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出镜,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太一样。”
“当我们离开时,我瞥见了褪色的汉字‘蟠桃园’在风化的墙上。透过车窗,早已被时间遗忘。这一刻让我想知道中国还有世界各地有多少这样的地方,正在慢慢从记忆中消失,” Yasin在视频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国际青年圆桌 思想碰撞的多元舞台
在13日的国际青年圆桌活动中,各共创小组将12日的拍摄与调研成果集中呈现,依次汇报了自己在金山蟠桃园和金山嘴渔村拍摄记录的上海金山蟠桃栽培系统亮点。青年们通过镜头记录的不仅是自然景观,还有农耕生活的细节与生态智慧。
图为国际青年圆桌对话会现场。
随后,国际青年圆桌对话会围绕两个主题展开:技术赋能农遗发展和文化赋能农遗发展。青年代表们从不同专业和国家背景出发,讨论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影像传媒和文化创新,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曾子心表示,“创新赋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先需正确认识其农业生产本质和可持续发展内涵。期待广大青年运用系统思维,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积极投身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未来已来 青年力量点亮农遗智慧
通过实地考察、创作与交流,青年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建立了跨国友谊,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活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Nigora Davronbekova 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了许多新思路。我看到不少年轻人正在为可持续农业付诸行动,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这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传统农业完全可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从而改进我们的农业体系,使其更具可持续性。”
“纵观人类文明,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源于农业。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活动为青年提供了广阔平台,让他们思考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这个项目意义非凡——将青年智慧、创新精神与科技力量相结合,创造可持续农业的美好未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孟加拉留学生Sakir Mohammad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老挝代表处助理国别代表Chanthalath Pongmala表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活动成为推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强大催化剂。“通过青年参与,我们得以凝聚他们创新智慧、实践活力以及对传统与变革的深刻理解。青年为传统农业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带来了新的视角,在守护文化精髓的同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体系创新发展。通过青年赋权,我们能够在传承传统农法与引入可持续创新实践之间架设桥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准入、粮食安全等当代挑战。”
随着活动的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们带着新的想法和灵感,踏上各自的创作和探索之路。“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活动,展现了青年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无限可能,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点亮了希望之光。
“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项目由世界粮食论坛(中国)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旨在围绕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互鉴打造系列活动,今年计划在中国上海、韩国济州岛、老挝万象、意大利罗马四地开展青年助力农业文化遗产创新相关交流和视频等成果发布,吸引联合国机构、多国农业部门、媒体、权威专家、知名人士、青年多元参与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