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文化往来>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过眼录

2025-09-08 08: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立轴,尺寸为112厘米×24厘为,大约2.4平方尺。落款是“毛主席清平乐会昌,为文治同志书。七二年五月,聋叟”。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是“半残老人”(朱文)、“散之私印”(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清代粉红洒金蜡笺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4年7月在会昌登山后所作。1931年到1934年期间,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已没有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作调查研究,主动向中央提出建议。“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1958年,毛泽东在为这首诗作批注时曾写道:“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清平乐·会昌》一词基调昂扬、语言雄壮,反映了毛泽东在困难时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字里行间又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毛泽东对时局的忧虑与困惑。 

江西会昌山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局部)

1972年5月24日,林散之临汉碑《韩仁铭》,并作《临熹平残石竟书此自感》一诗:“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就是在这之前创作的,具体时间是1972年5月。执笔三指悬肘,运笔时快是慢,线条粗细有致,结字俯仰欹正,章法有行无列,乃精品力作。值得一提的是,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与林散之的成名作《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为同一年所作,成名作是1972年8月,两幅作品相差三个月,其风格、用笔、用墨都是一样,署名也一样,都是“聋叟”。

作品中的“文治同志”是宋文治。宋文治是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宋文治和林散之同在国画院工作,两人经常在一起论书作画,关系甚好,这幅作品是林散之专门为宋文治创作的。经考证,当时林散之还为宋文治创作了一幅内容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横幅,用的也是这种相当名贵的清代粉红洒金蜡笺纸。

2015年5月30日,“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展”在广东汕头见贤5号美术馆展出,我被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食砚斋主人宋玉麟聘为顾问,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聘为总顾问,我乘飞机前往汕头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当天下午我又仔仔细细地欣赏了这幅作品,在场的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黄惇、汕头见贤5号美术馆馆长张晓滨等人。

《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第73页

2025年9月3日《中国书画报》第11版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2015年5月著录在《江上草堂--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第73页,2025年9月3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1版。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传承有绪。1972年5月到2000年4月,由宋文治收藏。之后由宋文治长子、江苏省美协第四任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第四任院长宋玉麟收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