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要闻速递>

“特色蔬菜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第一现场)

2025-11-03 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老挝金花村村民正在收获蔬菜,准备销往附近农贸市场。

冯 敏摄

从老挝首都万象市区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进入塞塔尼县金花村。这是北部山区里一个拥有128户家庭的小村落,正通过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实现“蝶变”。

记者赶到金花村村民活动中心时,数十名参与大棚和露天蔬菜种植的农户正在接受病虫害防治主题农业技术培训。“以前是中方农技专家为他们进行培训,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交流,现在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农村发展与减贫司已经接手,由老方人员给村民们开班授课。”常驻金花村的广西援老挝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专家冯敏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中国和老挝政府合作在金花村建起了20多个蔬菜大棚,其中3个是今年刚刚建成的高标准智能大棚。2024年至今,来自广西的农技专家为金花村引入智能温控、光控等现代化大棚技术,新的蔬菜种植方式让众多农户脱贫致富,金花村成为塞塔尼县乃至老挝全国“精准扶贫”典范。

从村民活动中心出发,穿过一段100多米的土路和几户农家院落,两个配备智能控温、控光、控湿系统及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连栋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油麦菜、小白菜、生菜等蔬菜长势良好,还有一些蔬菜幼苗刚刚破土出芽,一派生机盎然。据冯敏介绍,棚内每3垄为一户承包种植,约3周可以收一茬蔬菜并销往附近农贸市场,每茬蔬菜收入180万至250万老挝基普(1美元约合2.2万老挝基普)不等。“我们将现代智能温室、水肥调控、作物良种良法配套、科学轮作、订单种植等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帮助他们提升作物产量、增加收入。”冯敏说。

地处热带的老挝雨热充沛,拥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在金花村,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长期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种植技术,以前的金花村蔬菜种植农户不到10户,面积不足5亩。金花村村长苏立功告诉记者,中国专家到来前,当地村民一直“靠天吃饭”,主要种水稻和旱地作物,经济收入低,且收成不稳定。记者采访当天,赶上了暴雨天气。苏立功说:“如果是以前,像今天这样的大雨天,要不了一宿,刚出芽的青菜就被冲没了。现在有了中国专家指导建设的智能大棚,我们再也不怕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了。”智能大棚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提升了金花村蔬菜的品质,附近的农贸市场开始争相收购当地蔬菜,金花村蔬菜在老挝社交媒体上甚至慢慢成了“网红蔬菜”,村民收入稳步提高。

据苏立功介绍,如今金花村有近60%的农户种植蔬菜,大棚蔬菜种植户共52户,种植面积近30亩;露天蔬菜种植户共45户,种植面积近53亩。预计今年金花村人均年收入将提升至1027万老挝基普。金花村村民康婉迪参与了高标准智能大棚蔬菜种植项目,承包了棚内3垄田,主要种植老挝人民餐桌上常见的小白菜。“有了大棚后,我们现在全年可以不间断种菜、卖菜,家里每个月都能有600万老挝基普的稳定收入。”康婉迪说,村民们都很感谢中国技术专家,他们到老挝建大棚、传授农业技术,帮助金花村用“特色蔬菜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

除已完成的蔬菜大棚建设外,广西援老挝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还包括修建蔬菜种植区道路、建设村内蔬菜收购点及三面光排水沟渠、推动蔬菜产品GAP认证及商标注册、签订蔬菜收购协议等工作,预计项目将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

金花村是老挝减贫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据老挝《万象时报》报道,截至2024年底,万象全市15.6万户家庭中仅剩899户处于贫困线以下,即99.43%的家庭已脱贫。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农村发展与减贫司副司长阿诺萨表示,老挝脱贫工作离不开老中合作,老挝需要借鉴中国成功的精准扶贫经验,“不久后还将有两个新的老中合作减贫项目在老挝的两个村庄实施,期待与中国继续加强合作,为老挝实现于2026年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努力。”

(本报万象电,亚太中心分社苏朋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3日 06 版)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