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志:海洋负排放助力全球治理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刘梦雅)日前,“第六届智库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平行专题会议——“共建共享的海洋科技与产业发展”科学对话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院士受邀作主旨报告《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

焦念志院士现场作主旨报告。
焦念志院士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碳储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对调节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海洋吸收储存了地球上93%二氧化碳,已经引发了海洋酸化问题。因此,如何通过“负排放”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必须“科学先行”。
他介绍,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于2022年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已吸引35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共同合作参与。该项目通过理论创新,平台建设,增汇示范、国际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推动全球海洋负排放联合研究。
发起ONCE大科学计划的理论基础是2010年焦念志院士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海洋储碳新机制-微生物碳泵(MCP),这一理论跨越微生物功能认知边界,指出:微生物也是“生产者”,颠覆了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分解者”的传统概念。MCP强调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在储碳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微型生物能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使碳长期保存在海洋里,突破了以往对碳汇主体的认知局限,解开了海洋巨大有机碳库的成因之谜。《Science》杂志评论MCP是“海洋巨大碳库的幕后隐形推手”。
在此之前,科学界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生物泵(BCP)、碳酸盐泵(CCP)以及溶解度泵(SCP)。焦念志主张把所有碳泵集成起来,谋求综合储碳最大化,提出了BCMS增汇技术路线及其应用场景,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缺氧酸化海区修复增汇、海水养殖区调节营养盐余缺降污增汇、污水处理厂实施负排放“变源为汇”等。这些基于自然、基于已有产业的负排放方案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可行、可靠、可期,超越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MRV(可监测、可报告、可验证)原则,是ONCE“三重务实”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中国方案推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在我看来,世界上有三种共同语言,一是体育,二是艺术,还有科学”焦念志强调,“科学是最重要的世界语,没有科学哪有人类文明!”ONCE通过科学语言搭建了通向世界的桥梁,联合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海洋负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