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发布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1月6日,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办的2025年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品牌企业、供应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上发布了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这是IPE连续十二年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也是连续八年开展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评价。报告显示,中外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正在步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但地缘冲突及贸易纷争和全球治理弱化带来了不利影响。报告建议各界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的约束激励机制,在提升供应链绿色韧性的同时,助力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

11月6日,2025年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5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也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中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形势依然严峻,碳排放总量不减反增,更多地球边界面临突破。地缘和贸易纷争加剧,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一些先发区域的指数得分也首次出现下降。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坚定落实气候承诺,通过与国际接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和上市公司披露指引等,为在华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确定性。
CATI指数评价发现,大型企业气候信息披露逐步实现常态化,核算和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碳排放数据的企业分别达到88%和60%。150家企业披露产品碳足迹,其中超过60%为中国企业,显示《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引导企业关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820家供应商披露的绿电使用量达608万兆瓦时,相当于356万吨温室气体减排量。
CITI指数评价发现,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成为企业普遍共识,近八成企业披露环境合规与改善进展。中外企业与联采平台推动逾2000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披露环境问题或整改情况,逾3400家供应商通过PRTR表单,测算披露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同比增长22%。700家供应商连续四年披露的PRTR数据显示,一些纺织与皮革、IT/ICT行业企业的水资源管理初见成效:2024年供应商万元产值水耗平均值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15%与18%。
2024年以来,IPE启动“汽车/房地产钢铝供应链脱碳研究”,旨在推动汽车和房地产企业从测算和披露钢铝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入手,设定和披露减排目标,承诺并逐步扩大低碳排放钢铝材料的采购规模。研究显示汽车与地产行业低碳采购初现端倪:11家车企设定钢材减排目标,8家设定铝材减排目标,30家车企开展低碳排放钢铝的采购试点,4家房企开始在示范项目中优先采购低碳建材。
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弱化、塑料等全球公约达成受阻的条件下,报告倡议各界凝聚共识,完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众/消费者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法律、标准的完善和公民、消费者行为改变,共同破解绿色溢价这一核心难题,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注入新动力。
报告同时建议企业深化行业脱碳路径和技术研究,加强供应商能力建设,通过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接受社会监督;建议主管部门持续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顶层设计,构建有利于企业落实绿色生产和供应链低碳转型的政策环境;建议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更加绿色低碳的项目,同时为高碳排放产业低碳转型中大规模、长周期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填补融资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