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位置 面积】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全市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地 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厦门岛上海拔5一10米的一级阶地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石龄一亿多年的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厦门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鉴于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级。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地 貌】
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人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 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
【气 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偏北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一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天数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最强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年平均近1个。
【资 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厦门海域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宣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茹土、砖瓦茹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和翔安区。厦门属于淡水资源匿乏的海岛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九龙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13立方米。已发现的温泉或地热异常点有14处,地热点水温一般为50℃一60℃,最高达90℃,总允许开采量为33002立方米/天。水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偏硅酸、氟、溴、氡等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历史沿革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来源:厦门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