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 王东海)9月8日,2017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扬州市市长张爱军做了题为“共筑‘绿色+文化’的运河盛景”的发言。
扬州市市长张爱军。郭俊魁摄影
人开河,河惠人。河与人如何相伴相生?张爱军表示,“面对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遗产,我们既要心怀感激,心存敬畏,更要站在继承和创新的高度,切实把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在民族复兴大潮中展现新的风采。”
他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守住运河的绿色“底线”与文化根脉,要进一步放大世界遗产效应,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
守住运河的绿色“底线”与文化根脉
运河城市的发展中,能做到“绿色”与“文化”的有机交融,必定使千年运河的健康发展永放异彩。张爱军介绍说,扬州在保护运河生态与文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生态修复上,以大运河为主线,启动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近两年,扬州市实施了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0多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退渔还湖30万亩。在运河城区段两岸打造了绿化风光带,增强了城市“绿肺”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
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运河成功申遗和文化博览城建设为契机,对境内的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以及古镇、古闸、古坝、古码头、古民居等进行有计划的修缮保护,规划新建多个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和遗址公园。
在顶层设计上,认真遵守《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成为运河全线首家公布实施保护规划的城市,规定各类遗产点、河段不得因建设项目遭受新的建设性破坏。
张爱军认为,从扬州的实践来看,守护运河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第一,保护运河不仅是治理运河水,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运河流经地带水网纵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干流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支流,水里的问题往往在岸上。为此,要把运河生态修复放到整个流域、整个水系“一盘棋”中考量,与片区改造、工厂退城进园、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处理好河道改道、截污清淤、驳坎绿化、清水活水、景观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保护运河不仅要保护有形遗产,还要保护无形文化。大运河的文化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既包括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业文化,还包括运河沿岸独特的地域文化,像扬州的漆器玉器,杭州的金石篆刻,洛阳的唐三彩等。张爱军认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充分挖掘整理运河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故事。
第三,保护运河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单凭政府力量,保护运河可能事倍功半。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市民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运河的生态修复保护、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运河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力量。
放大世界遗产效应,推动运河与城市共生共荣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怎样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怎样擦亮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张爱军认为,“共同的认知很重要。大运河对于城市而言,是流动的财富和有待挖掘的‘金矿’。尽快将运河沉淀的历史文化财富转化为城市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实现运河文化财富的增值,应成为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
张爱军表示,下一步扬州要立足大文化的格局,打好运河世界遗产牌,在推动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城市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互动等方面应作出新的努力,重点还需抓好几件事:
第一,提升运河旅游的层次品位。既注重传统观光游品质的提升,也要积极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休闲游、体验游、深度游产品;既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要关注沿河片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第二,大力推进非遗的产业化、高端化。顺应时代趋势,将非遗融入现代社会,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体现非遗的创意性、艺术性、独特性。比如漆器、玉雕、雕版印刷等工艺产品,在保持技艺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文化蕴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做到既叫好又叫座。
第三,让运河成为宜居城市的品牌。我们的做法是将运河景观的改造提升与生态中心、公园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构筑“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
第四,将运河精神融入城市精神之中。千年运河,沟通五大水系,纵贯华夏南北,代表着包容与开放。它哺育沿河城市,造福亿万百姓,彰显着奉献与卓越。这些精神业已融入城市的内在气质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正能量。“我们要用运河精神滋养心灵,还要借助运河精神启迪思想,积极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创造城市更美好的未来。” 张爱军说。
据悉,本次论坛由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外办、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办。主题为“运河城市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新机遇”。中国网“一带一路”官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进行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