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生:打通硬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

发布时间: 2017-11-06 16:38:0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徐蕴峰 | 责任编辑: 王东海

关键词: 金乾生,硬科技,第一公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徐蕴峰)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于11月7日、8日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这场备受国际科技界和国内外商界领袖关注的大会把“硬科技”推到了公众面前,除了对硬科技概念的认识,公众更想了解的是硬科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对此,“云媒中国”新媒体平台《硬科技会客厅》专访西安市工信委巡视员金乾生,就他眼中的硬科技进行了专业“解密”。

实验室是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基本条件

“原创技术变成一个产品、一个产业,首先要经历技术成熟阶段,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证明是没有问题的。”西安市工信委巡视员金乾生告诉记者,在技术研制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优势,全面、深入地推进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

西安市工信委巡视员金乾生做客“云媒中国”新媒体平台《硬科技会客厅》

金乾生介绍说,军民融合暨光子制造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思路是先行先试,摸索一条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深度融合的模式。其战略定位,是成为集国家军民融合智库、国防民用前沿技术布局和研究,引进高端军民融合产业化领军人才,创业投资与孵化为一体的创业机构。其战略目标是军民融合通用技术、航天、航空、航海、新材料等领域产业;破除军转民、民参军机制体制障碍,打通技术转化的通道;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孵化一批高端创新性企业的优势产业集群。

西安市在人才培养上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尊重,是成立大量重点实验室的前提和基础。在院士、博士生导师等科技人才的牵引和带动下,才可能建立众多的国际级重要实验室。金乾生指出,实验室既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西安市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基本条件,重点实验室越多,成熟的技术越多,离市场就越近。

打通硬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

证明技术成熟后,要在一定的方法下,证明技术可以运用于工厂化生产,这个过程是产品的成熟阶段。金乾生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这一环节。“像我们陕西人有关中小麦磨的面,就可以开发各种面食产品,如手擀面、拉面、扯面、鸡炸面、包子等。硬科技技术开发成产品,与面食加工的道理一样。要清楚有什么样的工程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工业条件下开展工厂化生产。在这个阶段,要由企业介入,各个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牵头,共同打造一个平台,把实验室研发产生的新技术搞转化、产业化、工程化。”

技术转化为产品后,必须要有用户愿意尝试使用。交付产品时的核心问题,除了要核算性能价格比,还要和同类产品竞争、比较。当一项硬科技经历了技术成熟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市场成熟阶段后,它才能够爆发式地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规律。

金乾生指出,由于社会资本几乎不愿意投向项目早期和前端,容易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空档”。在探索解决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问题上,西安市启用的种子基金已经与多个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现、孵化、支持早期科技创业项目生根发芽,助推其开花结果。西安市在市场成熟阶段已初步构建蓝图。国内外大型产业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将大批量聚集,共同开发硬科技,并转化为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涉及到硬科技与金融和服务的融合沟通,形成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全链条业态少不了硬科技精神

硬科技从技术到市场投放,离不开西安人锲而不舍的专业精神的支撑。金乾生认为,硬科技精神与硬科技市场组合起来,才能将硬科技产业的全链条业态完美地融合起来。

硬科技精神首先是专业精神。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让各方面人才发挥各自专长,在自己的领域锲而不舍。其次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按照产业链的内在逻辑形成合作模式,依靠各方力量,最终在整体上取得进展。金乾生指出,社会发展已经从产品时代进入了产业时代,从劳动时代进入了智力时代,强烈的合作精神已是必须。

“西安特别适合发展硬科技,包括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条件优厚。西安有一群脚踏实地的硬科技人才,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的风景。”金乾生表示,西咸新区已经率先在全国建成硬科技小镇,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整体定位,打造“5分钟产业生态圈”和“24小时产业价值创造圈”,涵盖了从人才培训、研发试验、中试应用、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孵化办公、工业生产和创业服务等“硬科技”产业的全链条业态,保障了硬科技能够真正投放市场变身“真金白银”。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