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江: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推动三大拓展、六大举措

发布时间: 2017-11-17 09:17:27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姜江  | 责任编辑: 殷晓霞

关键词: 姜江,创新型,三大拓展,六大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到增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指引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推进三大拓展,加快实施六大举措,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重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

一、着力推进三大拓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单单要实现研发投入多、知识产权产出高等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要在战略部署上着力推进“三大拓展”。

一是拓展产业领域。即由之前重点强调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向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以及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等多个方向并行拓展。既要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健康、信息、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也要充分发挥创新推动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品牌效应和附加价值,构筑新竞争优势。大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引导整个实体经济向更加清洁、节能和安全的方向发展。更要大力促进网络、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现代科技加快与文化、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融合渗透,推动服务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拓展创新主体。即由之前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向既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强调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双向拓展。要为企业这一创新的发动机持续添油加力,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政府专项资金、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建设企业主导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机构,在急需产业化的重大科技产业前沿领域技术,建立主要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承担的攻关团队,形成“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引导高端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以“双创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弘扬创新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持续推进商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为大众创新创业降低制度门槛;支持双创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国营造“双创”生态。

三是拓展创新基础。即由前期聚焦于创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基础向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硬”基础和“软”基础并行拓展。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硬”基础支撑,要加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前沿尖端领域技术攻关力度,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同时,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资费价格下降,布局建设统一开放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电子政务重大工程建设。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快部署、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降耗应用示范项目。加大对基因检测、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软”基础,就是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目标,深入推动教育改革,加强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技术移民制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科研院所目标,要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支持民办大学发展,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持续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实施六大战略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机制。在现行定期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考虑增加2到3个反映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的相关指标,例如全要素生产率、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比、创新型企业数量及变化情况等。加快推进地方干部、国有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等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改革,避免以量、以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作为考核业绩的唯一标准,吸纳更多反映创新绩效的指标作为考核标准。鼓励各类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民间智库、企业研究院等发布创新发展的综合情况及行业、企业创新情况的指标、指数。

二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选择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汽车、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文化、旅游、农牧等若干行业,制定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制定切实的政策保障措施。还要切实推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县域经济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各类所有制主体的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化规模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为创新优势。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先试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速技术、资金、人才区域间流动,提升县域经济创新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以普惠性政策手段持续优化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结合目前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仪器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执行力度,逐步提高抵扣力度,探索对中小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税收补贴。其二,创新模式吸纳企业参与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重大技术攻关。建立需求导向、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提供研发服务方式参与的关键领域产业技术攻关体系。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企业创新的分配倾斜。其三,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争取5到10年时间,使骨干企业真正具备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几代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形成颠覆性技术能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的“主攻部队”。及时把握科研人员、海外归来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等“新四军”以及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制约,抓住重点、分类施策。要科学甄别未来一段时期创新创业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厘清近中短期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带来行业格局颠覆性变化的突破口和重点方向,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向孕育商业潜力的方向聚焦。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要采取奖励、举办创业大赛等措施,进一步激活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基因。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创业创新生态。

五是加大重大技术攻关,着力构建先进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要在整合现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完善实施机制,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技术清单”,明确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政策支持措施。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等重大网络工程建设,布局建设统一开放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国家基因库、能源环境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等,推进数据资源共享、电子政务、健康、能源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化整合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快建设关键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西安等重要城市建设一批面向基础前沿领域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建设网络化服务平台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科技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社会开放创新创业平台、计算存储设施和数据资源,提供技术研发、标准和产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等。

六是着力打造汇聚人才、知识、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生态。围绕打造创新软环境目标继续做好三个环境的建设:1、汇聚更多创新人才的教育和用人环境。以素质教育弥补应试教育弊端,持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留学生培养支持机制,探索试行技术移民。着力解决个税抵扣、网络搜索限制等海外创新型人才普遍关切问题,吸引人才跨境流动。2、有利于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环境。大幅度提高知识产权权利人胜诉率、判赔额,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及两法衔接,建立知识产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联网查询平台,加快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3、吸引更多资金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财政资金补贴创新的方式手段,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示范和撬动作用。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支持创新中遇到的抵押物不足、回报周期长、不良资产率高等问题,积极引入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以投贷联动、政府联合金融机构风险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向早期投资、风险投资倾斜。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室主任、副研究员)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