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出去”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此行中东调研采访,除了对石油业务增加了解,还有两个关于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小故事令人深思。
故事一。此行在迪拜机场和伊拉克很多地方记者都看到中国义乌小商品的广告。正在为祖国产品走出国门而感到骄傲自豪时,却听到很多海外工作人员的抱怨,“有些中国商品盲目追求价廉,质量不过关,外国人一听中国产品就摇头,这样有损咱们‘走出去’的形象”。
当采访当地公司人员和政府官员时,他们也说,因为有些商品质量太差,让他们对中国产品质量一度非常不信任。因此在采购石油设备名单里,一般很难见到中国产品。
故事二。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中东,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当作业者时,采购合同上都是优先采购欧美发达国家设备,其次是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中国产品是很难进入的。但当中国石油当作业者时,还是尽可能带动国内设备出口。
有一次项目需招标采购油套管,两家中国龙头钢铁企业凭实力入围,产品证书资质都没问题,可一报价格,让人不能理解,日本、印度两家公司报价在7000万美元左右,而中国企业报价都在4000万美元左右,价格还不到人家的六成。
这令当时负责招标采购的中方经理很是困惑,价格怎会如此悬殊。等到真正签订合同需要发货时,两家中国企业连呼亏本。原来是为了中标而故意压低价格,致使亏本。
这两个故事在中国产品“走出去”过程中虽只是个例,但给了我们启示。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图小利,出口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会影响中国整体形象,对“走出去”战略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中国产品质量差”这种观念一旦形成,需要长时间作出巨大努力才可能扭转。
故事二则是告诫企业,除了自身产品质量要过硬外,不论是从资质证书上,还是从价格上,还需要对标国际市场,“赔本赚吆喝”不是我们“走出去”的初衷,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
在海外,中国人民因勤劳守信肯吃苦,打下了“中国速度”这一口碑,工程施工队伍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支铁军。但“走出去”更应该是由设计引领,施工、设备、服务全产业链“走出去”,方能彰显大国实力。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还有很多功课需要补。
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发挥优势,尽快补齐短板,在国际市场上既要“走得出”,还要“走得好”,让市场和口碑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