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与尹树人谈林散之

发布时间:2018-03-26 10:02: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罡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林散之,尹树人,先生,草书,王罡

草圣林散之

1973年,林散之(左一)与高二适(右一)、林小康(中)合影。

王 罡:林散之是二十世纪巨匠级的人物。工诗书画,特别是草书饮誉世界,独创“林体”,被称为“草圣”。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赵朴初讲:“林散之书法举世无双!”国画大师亚明说:“林散之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王罡采访高二适女婿尹树人。苟忠宽 摄

王 罡:林散之在诗中记下了第一次见到高二适的情景。诗前有个序:“一九六六年元月十一日,雨夜,东台高二适先生由画院何乐之同志介识,过我湖上寓庐。长夜深谈,抗怀今昔。缀拾成诗五首,以报区区。”诗中有句:“小阁江南夜,风尘揖上宾。人间初见面,天外正逢春。”“洛下知名久,今逢陆士衡。谁云士不遇,七十见先生。”3个月之后,林散之又写长诗《春日寄怀二适》,对高二适是“转眼已三月”,“欣欣两心得”。

尹树人讲述高二适与林散之的往事。苟忠宽 摄

尹树人:高二适先生也以诗的形式及时记下了第一次会见林散之的情景和感受:“书到酣时千万字,情投深处两三更,昨来风雨今宵月,只欠心事作画声。”

王 罡:从此,两人交往相当默契。林散之在《和二适除日见寄》中写道:“青林雅奏久无徒,此日江南遇达夫,正是人来喜不速,更宜诗递粲相于。”

尹树人:高二适在《漫兴和林散之诗老见寄之什》中写道:“何日江宁目笑成,春来幽谷赋莺情。重逢欲问散翁散,能共清溪听水声。”

王罡:一次,林散之和高二适两人乘车拜访老友夏冰流,不巧夏冰流生病在床,两人以诗约定:“他日还来问起居。”高二适以诗请林散之看画展,林散之回诗同意观看。高二适患病,林散之写诗问候。杯酒论诗,以诗代信,以诗代柬,诗来诗去,奉和不绝。 

尹树人:高二适第一次见到林散之的草书,拍案惊呼:“这才叫字!”并写诗评述:“诗翁书法木根蟠,脱手千篇也不难。今代何人与真赏,只留老眼互为看。”一次,张尔宾在信中和高二适谈到林散之的画诗,他在书信中回道:“散老精画理,能题诗,常得其指示,定获进益。”在回信中又说,林散之诗的功夫很深,如果他胸中没有万卷书,是不能随手挥洒自如的。

王罡讲述林散之称赞高二适的故事。苟忠宽 摄

王罡:林散之比高二适大5岁,可他把高二适当作长者,十分尊重。称赞高二适的诗是“诗力全无敌”。高二适为人傲岸耿介,容易得罪人。林散之说:“侃侃高二适,江南之奇特。”林散之在诗中讲:“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直。”林散之在诗中写道:“平生青白眼,不肯让阮籍。”林散之和高二适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立场也很一致。最突出的就是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很多人不同意高二适的观点。可是,林散之先生坚定地站在高二适一边。请您给我们讲讲具体情况。

尹树人:好的。1965年,南京周围的地区相继挖掘出王兴之夫妇墓和谢鲲墓,其两块墓志上的书体均为隶书体。于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便依据晋人王谢墓石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由此断定《兰亭序》从文字到文章,都不是出自王羲之自己写的,从而推断后人所崇拜的王羲之字迹大都不是王羲之之笔,其文章和墨迹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作。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在第六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大约2万字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将此观点公布于世,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当时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先生撰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碑石从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孤证不立,偏难概全,写下《〈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

王罡:林散之为孤军奋战的老朋友鼓气加油:“谁说兰亭伪?应寻定武真,千年仍聚讼,一议足推陈。”“名留江左惊南北,论入山阴有是非”。林散之写完诗又在其中加上说明,高二适论兰亭真伪有独到的见解。谁是谁非?这场大辩论当时没有结论,至今也没有定论。  

尹树人:知音自古难求。从俞伯平听到钟子期的死讯,到俞伯牙砸琴,再到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在这几个点上,林散之和高二适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图为林散之给尹树人、高可可的墨迹。杨紫峰 摄

王 罡:确实如此。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因心脏病发作逝世。当夜,林散之先生以泪和墨,为老友书写墓碑:江南诗人高二适之墓。第二天撰挽联: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那堪昨夜写君碑。林散之在二儿子林昌庚、学生庄希祖的陪同下,亲自去高宅吊唁,他坐在高二适的书桌前,久久不肯离去。二儿子林昌庚怕父亲哀伤过度,几次劝返,林散之先生不停地摆手摇头,大声地说:“二适不在了,我以后再无机会来此,这是我最后一次坐在这里,为何不让我多坐一些时候?!”

尹树人:1985年,《林散之书法选集》出版,在书的扉页上亲笔题写了一段十分悲伤的文字:“高可可二适女儿不会忘掉他已别了五六年了犹能想到可可所以可可一时不会忘掉此册即留可可永存不能忘掉特转送可可世妹妹持之勿忘可也丙寅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记于玄武湖畔九十老人林散之。”原文没有标点符号,重复,多次重复,很不好理解。但是,一个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对高二适的深切怀念。

图为林散之的手稿。杨紫峰 摄

图为林散之(右二)在学生庄希祖(右一)的陪同下出席高二适遗作展的现场。

图为林散之称赞高二适的诗稿。杨紫峰 摄

图为王罡和尹树人在高二适作品前合影。苟忠宽 摄

王 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被誉为“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