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8-04-16 09:54:40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任志明 | 责任编辑:

关键词:一带一路,多元文化观,丝绸之路,纪录片创作

随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为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的传播机遇,赋予纪录片创作新的使命,纪录片创作应该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

这一时代使命不仅要求对中国负责,也包括对国际社会负责,因而是—种国际担当。

基层故事:

讲好日常故事和平凡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要讲好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平凡人物的生活细节故事。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一个个平凡人物汇聚成的人类群像形成的人类历史,纪录片要彰显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和生命故事,通过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趣有意的真实日常故事,让广大观众看见活灵活现、活蹦乱跳的活生生的中国人、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情愁忧思,看见多姿多彩、情韵生动的中国文化。

除了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创作同样要不断发现和呈现“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生动故事。纪录片因其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真实客观、表现力丰富,在呈现“一带一路”沿线老百姓日常生活故事时,就越发生动形象,越发富有感染力。

20多年前中日合作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在中国纪录片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人是从该片真正了解了中国的西部地区和这条在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代商道,曾经在日本等国掀起了一股了解中国的热潮,对中国西北部的开发和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当下关于“一带一路”的纪录片创作,在重视大型纪录片摄制的同时,更要重视微纪录片的拍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一部部带着泥土芬芳的微记录,不但可以呈现生活的丰盈和厚度,彰显生命的蓬勃和力量,而且能够从中阐发“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宏大命题,阐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宏大主题。

民间力量:

挖掘与传播民间优秀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积淀了丰厚而多样的民间优秀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力量蓬勃而强盛,到处是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高手。应该发现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间高手和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这些文化资源,以其作为创作的源泉、灵感的源泉,从而创作出主题精微、手法精湛、叙事精彩、风格精美的纪录片。这些具有很强“传播力”的高水准纪录片,蕴含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承载着当下活生生的民间火热生活,具有相当的文化“穿透力”,可以在不同国度游历、不同文化间游走。

纪录片呈现并传播这些优秀民间文化的主题、要义、文化和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传播多元文化观、平等文化观、整体文化观,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是纪录片的必然使命,更是让“地球村”每一个角落能够清晰看见“一带一路”历史远景、现实图景和未来愿景的应有担当。

国家间的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需要夯实民意基础,开展人文交流必须寻求并探索出广接地气、交流顺畅和效果鲜明的承载方式,而纪录片恰恰就是具备上述诸多属性的优质载体。通过高水准的纪录片创作和扎实有效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可以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好交流愿望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把宏大的理论政策提倡落实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已经表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一个更为迫切的现实抉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尤其是我国丝绸之路地带,少数民族聚集,多民族长期交融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影响下各种文化模式,纪录片在一个个小故事的生动呈现中,能够让世界人民看见多样文化共存共荣的现实可能性,透过多样视角的聚焦和观照,多方位看见和诠释“他者文化”的不同立场;通过多元话语的映现和参照,多角度阐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通过多次曝光的再现和写照,多方面阐释“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协作共赢精神。

舆论前沿:

理解“一带一路”体现的情怀与境界

以地方媒体、权威媒体、国外媒体作为助力和前沿舆论阵地与瞭望哨,大力推介和广泛传播“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形成“一带一路”的“媒体带”联动,从而把纪录片原有的“播出率”“收视率”成功转化为“到达率”和“影响率”,让全世界真切地看见“一带一路”真实而生动的形象风貌,在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一步步实践和付诸实施中,不断实践和体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家国情怀、审美境界和文化精神。

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序”里说得好:“我的任务……就是让你听,让你感觉——而最重要的,是让你看。就这些,而且,这就是一切。”

多数人因为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得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纪录片恰恰应该引领观众们去“看”,带领观众们去“看见”,去“看到”,并且“看清”、“看懂”,“看透”。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