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女果看以色列科技创新(环球走笔)

发布时间:2018-06-05 15:53:48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曲翔宇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圣女果,走笔,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成果

酸甜可口的圣女果早已是全球各地果蔬市场的热销品。但鲜有人知道,圣女果70%的品种都源于寸土寸金的以色列。这个现象,折射出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喜与忧。

谈到圣女果,先要说说以色列知名学府希伯来大学。过去几十年,希伯来大学的教师和毕业生中,共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可谓以色列创新精神的缩影。伊萨姆是该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54年来,该机构已为2800多项发明注册了超过1万项专利,对外授权了约900项技术,剥离了约130家独立公司。圣女果种植技术正是从这里走向广袤田野,进入千家万户。

“以色列是个小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深耕科技创新也属无奈之举。”伊萨姆负责人每每自豪地介绍完圣女果走向世界的光辉历史后,总会话锋一转,“少有人了解圣女果栽培技术源于以色列,这充分说明这里科技创新更多局限于理念层次。”事实上,在购买圣女果种植技术后,欧美一些农业巨头推出多种多样的衍生产品,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据伊萨姆粗略统计,即便是在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圣女果利润中的专利占比至多为三成,意味着大部分利润被后续环节拿走。

类似圣女果这样的案例在伊萨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乃至整个以色列比比皆是。以色列引以为傲的科技转化项目,最后大都贴上了外国大企业的商标。前些年,不少以色列人还沉浸于世界对其科技创新奇迹的赞誉,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为何以色列有不逊于硅谷的世界级发明专利,却无法诞生应用这些专利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正如以色列知名创投家娜瓦分析的那样,以色列很多科创人员习惯于做初创者,技术甚至是理念一成形就将其卖掉,为的是在获取短期巨额回报的同时,腾出手来进行新一轮创新。这与以色列大学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有关。以希伯来大学为例,在那里,科研专利不属于个人,个人获得的只是物质奖励与至多1/3的分成。久而久之,更多科学家只会立志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而非乔布斯、比尔·盖茨。

为打造以色列创新品牌,越来越多以色列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市场。“我们只有敢于在全球市场的大海中弄潮,才能打造世界级品牌。”以色列软件制造商塞莱诺公司的创始人吉拉德回望自己的创业历史,得出如此结论。该公司之所以能在不到20年内成为细分领域巨头,是因为前期海外市场开发得力,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就来自几千公里外的芬兰。

全球化时代,疆域狭小不再是发展的瓶颈,将目光投向海外,也许以色列就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品牌。不过,对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的更多改革,鼓励创业者延长创业周期,恐怕是以色列打造更多全球品牌的必然。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