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域高原建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发布时间:2018-07-27 13:21:16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袁 泉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医生,患者满意度,三甲,1+7,医疗人才

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支气管镜中心治疗室外有一个铁皮柜,柜子里存着十几个气管异物的标本:笔帽、瓜子、果核……

“这个笔帽在患儿体内5年,其间孩子的肺部反复感染,几乎不能进行体育运动。”已经从医24年的儿科副主任、藏族医生玉珍拿出一个存放在玻璃瓶里的塑料笔帽,“笔帽取出后孩子恢复得很好。儿童支气管镜技术效果好,特别受家长欢迎。”玉珍是第一批到北京儿童医院学习的西藏本地医生,“从学习观摩,到跟着援藏专家一起做手术,再到最后独立完成手术,整个过程都十分难忘。”玉珍说,如今,她所在的医院已经形成了一个掌握该技术的医疗团队,包括4名本地医生和4名护士。

“在京藏两地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0万元的支气管镜室建起来了。从2016年5月至8月,援藏专家带领本地医生团队进行了59例手术,此后主要是本地医生独立完成,到今年7月已成功完成近400例。”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于亚滨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正因为培养起了本地医护团队,让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扎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自2015年6月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实施3年来,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做实顶层设计、全程高位推动,确定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牵头单位和65家包科医院,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市地人民医院;北京、辽宁、上海、安徽、广东、重庆、陕西7省市和对口支援单位、医院,先后选派3批519名优秀医疗人才进藏开展组团式支援工作;西藏自治区举全区之力推进,出台专项支持举措,投入资金26亿元。

“今年新增的核磁室已经开诊。去年新增了新生儿重症病房。血透科室也形成了3名医生加7名护士的团队,完成血透操作近6000次,其中规律透析的病人有50多人。”于亚滨说,随着各级投入不断增加,医院软硬件水平在不断提升,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也明显增加。

根据《西藏自治区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日喀则市、林芝市、昌都市、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经过新建、改扩建,环境明显改观;山南市、那曲市人民医院正在新建院区;“1+7”医院添置核磁共振、CT、血透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借鉴内地现代医院管理的成功经验,“1+7”医院优化和再造护理、质控等业务流程242个,患者满意度由2014年的89%提高到97.15%,实现连续3年“医患零纠纷、医疗零事故”。2016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二甲”。2017年,拉萨、日喀则、林芝市人民医院高标准高质量创成“三甲”。今年4月,山南市、昌都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年来,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1+7”医院实现了历史性进步: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市地,常见病不出县区就能治疗;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17.34%、62.59%、62.5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比2014年升高了8.47%;330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内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同时,以“1+7”受援医院为核心和骨架的全区医疗服务网,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示教、远程培养等方式,实现医疗资源和专家资源共享,把优势资源辐射到最基层。

“过去有的群众得了病去寺庙烧香拜佛、做手术找僧人算日子,现在更加相信科学、相信医生,主动到医院就诊。”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负责人说,“3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仅改变了群众的就医观念,更增强了群众坚定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