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化危为机 借“一带一路”布局全球市场

发布时间:2018-08-06 08:57:14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李亚楠 史林静 谢江 张浩然 洛阳报道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1980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工业遗产,二龙山农场,东方红

原标题:中国一拖“成长记”:持续创新化危为机 借“一带一路”布局全球市场

东方红——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名字,在60年前被赋予中国首台自主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机工业的序幕。

60年来,中国一拖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曾“开”上过人民币,也曾销量锐减跌入谷底。然而,骨子里的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改革创新,越过计划“垄”,驶入市场“田”,在同世界顶尖农机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农机品牌,而且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响了名号。

不负使命:

东方红开启“耕地不用牛”时代

1958年的一个上午,一群人推着一辆四轮的、拖拉机样子的“怪物”,向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中国一拖前身)的职工喊话:“我们小厂都已经生产出拖拉机了,你们大厂为什么还不生产拖拉机?”

这是洛阳一个农机修理厂用发动机装了四个轮子,拼拼凑凑堆出来的需要人推的“拖——拉——机”。

虽然看似荒诞,但中国一拖的职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55年10月1日,当洛阳涧西原隋炀帝的皇家御苑里打下第一根桩时,承载着国家农业现代化使命和中国农民梦想的中国一拖建设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筚路蓝缕,齐心勠力。一时间,来自各地的2600多封慰问信飞向中国一拖,让建设者们备感振奋。远至黑龙江,近到周边村庄,人民群众送来大米、送来木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开上自己生产的拖拉机。

罗士瑜、吴敬业、刘寿荫等一批海外赤子,也怀揣着百业待举的新中国拖拉机梦,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数万名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组成的建设队伍,更是在中国一拖厂区9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洒下了心血和汗水,把长满荒草的土地,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现年78岁的李学义1956年初到中国一拖工作,他回忆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使命聚到一起,虽然没有建设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经验,但凭借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干劲,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时间来到1958年,中国一拖的建设在大家无私的劳动热情下逐渐步入高潮。6月30日,第一炉铁水出炉;7月5日,第一批锻件面世;7月8日,第一台燃油泵面世;7月13日,第一台柴油发动机面世。

节点日期不断跳跃,为了早日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工人们不离厂房连续奋战,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困了,或躺在地上眯一会儿,或趴在车床上打个盹,零件一到,就起来安装。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终于,1958年7月20日,一辆身披红花彩绸、车头挂着毛主席像的玫红色拖拉机“轰隆隆”开出厂区大门,工人们像送新娘子一样,跟在后面敲锣打鼓、挥舞彩旗,道路两旁挤满了热情而好奇的围观群众,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拖拉机的样子。“新娘子”的名字,不是“铁牛”,不是“龙门”,也不是“白马”,而是“东方红”。

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工人们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拼搏奋进的汗水助力东方红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生产出来。此后,中国农耕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正式开启。从洛阳驶出的一辆辆东方红拖拉机,开始在广袤的田野上,为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期间,在极为艰苦和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记录,被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其后,中国一拖对引自苏联的第一代产品进行了升级换代,1959年试制成功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作业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被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开”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工业战线最闪亮的“明星”。1999年,“东方红”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中国农机行业一直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历史。2018年,中国一拖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

已经88岁高龄的原中国一拖副总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浙江人张文恺,1958年时主动申请从北京到洛阳的中国一拖工作。回忆起这段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他动情地说:“东方红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凝聚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尊重市场:

坚持创新带来业绩回报

“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1959年,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国一拖时的这番话,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中国一拖职工的心中。此后,“出第一的产品,育第一的人才,创第一的业绩”成为中国一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

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和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的诞生地,中国一拖有个响亮的外号“拖老大”。这个外号并非凭空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计划经济时期,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成就了中国一拖的辉煌,那么改革开放后,则是拥抱市场、自主创新促成了中国一拖的涅槃重生。

1980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的销量创下了从1959年投产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2.4万台。1981年,国家不再对中国一拖下达指令性计划,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土地变成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销量一下跌到了不足1万台。这种断崖式下跌,让中国一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小毛驴趾高气扬,老黄牛重上战场,拖拉机离岗休养”成为当时市场上的顺口溜。难道分田到户的农民真的不需要拖拉机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1981年,中国一拖先后派出500多人,分赴全国15个省、106个县进行调研,带回了“农民设计师”的思路: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转弯方便的拖拉机,最好相当于1头牛的价格,但有8头牛的力气,会犁地又能跑运输……

识时达变,敢为人先。根据反馈信息,这家中国最大的农机企业,开始了市场化改造与发展之路。1983年底,“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15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订单立刻雪片般飞来。自问世以来,数百万台的东方红小四轮被运往全国各地,成为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民小康家庭的“标准配置”。

如此一来,中国一拖终于走出了改革初期遭遇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企业还尝到了适应市场、培育竞争优势的甜头,开始了持续不断的产品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购买力有限,用不起大拖拉机,于是小型拖拉机领域的竞争就显得非常激烈。不过,在世界农业机械装备大型化、多功能化、智能高效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一拖坚持认为,大型拖拉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市场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考虑,中国一拖都必须着眼未来,实现大轮拖技术的完全国产化,因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当时国家着手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生产技术,中国一拖承担了消化意大利菲亚特拖拉机技术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拖制定了大轮拖技术平台战略,用当时市场销售良好的小轮拖产品收益来支持大轮拖技术的研发。苦心经营,终获回报,东方红大轮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欧美引进大马力拖拉机众多项目中唯一成功的项目,形成了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的系列产品,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

“用20年时间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的百分百国产化,很多人都熬白了头发。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却也非常值得。”中国一拖董事长赵剡水说,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各种配套不齐全,更为困难的是长期看不到效益,是几代人默默坚持才有了今天我们自己的大轮拖。

坚持创新也带来了市场回报。中国一拖以整机产品技术为平台,形成了以柴油机、变速箱、车桥、曲轴等为关键要素的大轮拖“黄金供应链”。如今,东方红不仅拥有覆盖18马力到280马力功率段的全系列大轮拖品牌,同时也是国内最畅销和保有量最大的大轮拖品牌。

乘“一带一路”东风:

在世界农机市场“耕耘”“收获”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到花费20年实现完全国产化的东方红大轮拖,东方红一直引领着整个中国农业装备的升级。承载国家使命,中国一拖的目光始终瞄准世界最前沿,并在国际市场构建完整的营销布局,但仅仅有营销是不够的,必须在世界市场的价值链中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2004年起,中国一拖开始了动力换挡技术的研发,和之前的整机引进不同,此次中国一拖选择了“联合开发”模式,但核心的产品理念来自中国一拖,中间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由中国一拖自己完成。

“农机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民族品牌不能抓住时机迅速掌握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整个中国农机市场必将被国际巨头攻占。”赵剡水说,要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一拖有责任用世界主流技术武装中国农业机械,打造国产高端自主装备,还要去世界市场“耕耘”。

近年来,中国一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机装备推向全球市场。今年4月以来,中国一拖携其新款东方红拖拉机产品连续亮相捷克、波黑、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的展会,成为中国唯一的农机企业代表。

在第十八届(波黑)莫斯塔尔国际经贸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驻波黑大使陈波亲自在一拖展位上向在场嘉宾推介“YTO”。当她用“中国铁牛”来形容“YTO”拖拉机时,许多观众竖起了大拇指,一批“YTO”拖拉机被海外用户当场预订。5月,中国一拖又以共计500多台拖拉机的订单打开了乌克兰和阿塞拜疆的市场。

据记者了解,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中东欧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桥梁,早在十几年前,中国一拖就已经开始在中东欧的塞尔维亚等国家进行市场布局,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开拓,已经成为该区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中国农机企业,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以塞尔维亚为基地,中国一拖借助参加各类展会,已在中东欧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为抢滩布局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一拖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建国说。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也是中国一拖重点开拓的市场。目前,中国一拖已陆续向吉尔吉斯斯坦出口拖拉机超过2000台,在当地拖拉机使用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中国一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及奥什市专门设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建立了零部件仓库。此外,在塔吉克斯坦,中国一拖向在该国建设大型农场的河南省黄泛区实业公司提供“农机全套解决方案”;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一拖和中国保利集团合作开拓当地市场。

赵剡水说:“一拖正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市场,转变运营模式,从传统的贸易方式到合作生产,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成套方案,企业发展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他介绍,2011年,中国一拖成功收购了法国Mc-Cormick(麦考密克)工厂,更名为一拖(法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并派出研发团队设立研发中心,致力于开发欧洲市场的适用机型。2015年,中国一拖首批入驻中国与白俄罗斯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中白工业园,与白俄罗斯明斯克拖拉机厂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旨在提升中国一拖在海外的技术水平和整机性能,更好地开拓全新海外市场。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一拖加大了在国际市场上开拓自主品牌的力度,其中“YTO”商标作为品牌标志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注册。

记者注意到,中国一拖的海外“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刚刚过去的6月份,先是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委内瑞拉、乌拉圭、阿根廷、墨西哥、巴拿马等15个国家驻华使节组团到洛阳参观。在调试场,不少使节登上东方红拖拉机进行试乘体验,兴趣盎然。紧接着,古巴农业部调研团也来到中国一拖进行考察,详细询问了产品的生产、质量防控和对古巴气候的适应情况等,并就技术人员培训、售后保障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一拖集团2017年实现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增长51%,中马力拖拉机出口增长113%,国际市场上的盈利能力首次超过国内市场。

“我们有信心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让更多的中国农机装备在世界农机市场上‘耕耘’‘收获’。”赵剡水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