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乌鲁木齐新疆国际大巴扎内,商户在整理葡萄干。新华社记者 赵 戈摄
浩瀚沙漠、苍茫戈壁、葱郁绿洲、广袤草原、逶迤雪山、湛蓝湖泊、丝路古道、民族风情……大美新疆接待旅游人次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居全国前列。旅游领跑新疆经济和第三产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
助力社会安定繁荣
如今,海内外游客来新疆,除了到天山天池、吐鲁番、喀纳斯等传统景区观光之外,还可以体验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产品。
新疆目前有5A级景区12家,跃居西部第一。新疆有世界遗产地11处、风景名胜区25个、自然保护区31个、地质公园8个、森林公园67个、国家湿地公园52个、沙漠公园27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3个。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实现多元供给,自驾游爆发式增长,特种游倍受追捧,乡村游热火朝天,民宿游初显端倪,冰雪游、花季游升温迅速。
旅游业已全面融入新疆稳定改革发展大局,走向国民经济前沿,在维护稳定、促进团结、惠及民生、增加就业、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景区就业、传统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生产销售、经营农家乐等方式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加了收入。喀什古城、巴楚红海景区、泽普金湖杨景区、莎车县米夏乡夏勒巴格村等地的改变最为显著。
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在新疆,旅游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位于喀什地区巴楚县的红海湾景区,就让当地农牧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景区的歌舞表演、赛马、斗狗、斗鸡等项目,优先引进周边农牧民参与表演。景区内部贫困户成立“马车合作社”,参与景区经营,目前合作社有31户农牧民,14辆马车,平均每天每辆马车可收入300至400元,景区不收任何管理费用,经营收入全部归合作社农牧民。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通过整合周边村子扶贫资金,购置扶贫旅游观光车,以贫困户贫困资金入股、景区代为经营的模式进行运营旅游观光车,每月给贫困户分红,每户每年可分到三四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的农牧民通过农家乐、牧家乐等形式,办旅馆、打零工、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新疆喀纳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开发建设,成功解决了景区内千余牧民的就业和脱贫致富问题。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布尔津县由贫困县一跃成为新疆的经济先进县。
实现生态绿色发展
新疆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了旅游行业环保督察领导小组,明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执行“观光游览在景区,旅游餐饮住宿接待依托城镇布局”的发展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协调,确保新疆所有景区“天蓝、地绿、水清”。
天池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新疆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6.5亿元,实施30万亩生态林建设、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湿地保护等工程。天池森林植被覆盖率由2002年的25%提高到41.5%,草地植被覆盖度由34%提高到89%。
克拉玛依林海公园是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的范例。以前这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成为集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徒步拓展、农事体验于一体,拥有新疆最大人工造林的田园生态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