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念好农业科技经

发布时间:2018-09-25 10:33:12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张保淑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沃得,1986年,一带一路,启动钥匙,选育品种

  非洲农民在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下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供图

  今年7月,在阿联酋迪拜郊区种植的“海水稻”进入收割季。

来自网络

2017年12月13日,中国农机院院长王博把象征着18台机械设备以及该院与埃塞农业部合作的启动钥匙递交给埃塞农业部部长艾亚苏。

新华社记者 王守宝摄

如果把全球化看作是连续、持续不断的长期历史过程,那么横跨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加速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纽带。在农业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沿着“丝绸之路”,东西方不仅实现了茶叶、丝绸等商品货物的贸易,而且上演了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正是沿着陆上“丝路”,西域的蚕豆、石榴等种植到中原地区;正是沿着海上“丝路”,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广泛种植到中国各地。在此过程中,中国先进的农耕文明也为“丝路”沿线地区民众所借鉴。这些农业交流成为了东西方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

5年前,秉承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得到沿线各国热烈响应。5年来,沿线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种业、先进农机具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①撒播良种 收获友谊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科技水平是一国农业科技能力重要标志。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今年5月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经过多年研发,中国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方面,已实现了品种全部自主选育,形成了一批广受好评的明星品种。在蔬菜生产上,自主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达到近九成。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这为中国种业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春末夏初,一则关于“中东沙漠现稻田,‘海水稻’造福中东”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在阿联酋迪拜郊外浩瀚沙漠中,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这是中东这块土地上空前的景观,让人啧啧称奇。而创造这奇迹的耐盐碱、耐旱的“海水稻”就来自中国。“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海水稻”的盛名是中国科学家陈日胜、袁隆平等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从陈日胜1986年投身该水稻研发算起,中国科学家已经为此花费了32年心血。据报道,中国“海水稻”不仅受到中东地区的欢迎,而且赢得了越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青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将很快品尝到“海水稻”的味道。

与“海水稻”相比,中国杂交水稻和绿色超级稻是“一带一路”上的传统“明星”品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专职董事吕小明表示,中国杂交稻研究起步早、经验足、种质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杂交稻也因此成为种业科技的闪亮“名片”。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已有20多家种子企业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30多家公司从事水稻种子生产经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介绍,中国农业科技机构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等新技术,为亚非国家培育了近70个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绿色超级稻在亚非国家的推广总面积达到210万公顷,其中非洲45万公顷,东南亚17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品种增产20%到30%。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蔬果新品种方面,中国科学家研发的“中棉”系列棉花品种和“京香”系列草莓品种分别被大规模引入到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和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国。

②防控病虫 守护家园

海风阵阵、椰林飘香,风光旖旎的马尔代夫一向是人们向往的度假胜地。不过,这里的椰树曾遭受椰心叶甲入侵,大片椰林面临死亡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伸出援手,派出农业专家前往指导灭虫,但收效甚微。

马尔代夫相关部门正在一筹莫展时,了解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曾在海南成功狙击过椰心叶甲入侵,便向中国政府求援并得到热情回应,双方签署了椰心叶甲防控技术协议。根据协议,从2014年开始,中国派出专家小组赴马尔代夫实地考察研究,制定实施生物防控方案,与马尔代夫当地农业科技人员一起建立繁育椰心叶甲天敌的工厂,成立防控该类害虫的联合实验室。在中国专家和技术的支持下,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挽救了马尔代夫人引以为傲的椰林风光。

受益于中方病虫害防控技术的还有被誉为“阿拉伯民族之树”的椰枣。一种被称作红棕象甲的害虫堪称椰枣的“癌症”,近年来,这类害虫在中东地区大面积爆发,对当地椰枣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2015年4、5月间,中方专家应邀赴阿联酋迪拜,进行针对性调研,提出了具体防治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如此,中阿有关方面以此次红棕象甲防控合作为契机,于2015年9月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阿椰枣研究中心,为阿方防治红棕象甲、发展椰枣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中心将以阿联酋为窗口,逐步向中东地区20多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转移椰枣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万方浩指出,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国家是中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伙伴,也是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对象国。在病虫害防控和植物保护领域,中国与这些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共防共控、联防联治是取得实效必然的选择,“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为国际病虫害防控和植物保护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他认为,应该通过共建各类国际植保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发展形成“一带一路”全领域绿色植保技术和体系,守护共同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对此,2017年5月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进行了系统部署,要求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突出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多渠道加强沿线国家间知识分享、技术转移、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结合各国需求并综合考虑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总体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等。

③农机出海 耕耘沃野

苔麸也被称作埃塞俄比亚画眉草,是一种生长在东非的谷物,是埃塞俄比亚人和厄立特里亚人最喜爱的食物“英吉拉”的原材料。由于这种谷物个头儿比芝麻还小,其播种、收割、清选自古以来都是靠手工完成。埃塞俄比亚人一直试图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苔麸农业机械设备,但没能如愿,因为国际上没有专门为此开发的产品。

201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科技部联合盖茨基金会共同出资,由中国农机院负责苔麸机械化设备研制。历时近3年攻关,2017年底,苔麸机械化设备研制成功并经过测试。这是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意味着该国300多万亩苔麸有望迈向机械化时代。对于中国农机科技来说,这是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瞄准和适应国际农业科技需求,主动进行设计开发制造的一次成功案例。可以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研制的苔麸系列机械将在东非高原上大显身手,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在当地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农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机技术和农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传统农机发展基础上,以“互联网+农机”为依托,打造智能农机。智能农机成为中国农机参与“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兴方式。

在今年8月底在泰国曼谷举行的汉诺威农机展亚洲版上,“中国军团”再次成为展会焦点,参展的除传统农机佼佼者江苏沃得集团、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湖州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之外,还有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等致力于新型植保机械研发的农机企业,它们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需求,纷纷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农机产品。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