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的思绪

发布时间:2018-10-11 13:31:4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冬冰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纪念碑,工作,责任,资料,公园

(一)

早上,我找出黑色长裤和白衬衫,穿着整齐,到烈士陵园去参加纪念日公祭活动。

秋日,湛蓝的天空,苍翠的松柏,鲜艳的花篮,激越的童声合唱。先烈们,我们看你们来了。

在去烈士陵园的途中,我跟爱人谈到,现在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烈士们在一些人眼里竟然变成了嘲讽的对像。国家设立了烈士纪念日,法律对维护先烈的尊严做出了规定。我爱人说,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听起来已是一句老生常谈了,人们淡忘了过去了吗?

烈士们当年不愿意活下来吗,他们慷慨赴死,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他们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这个国家能富强起来,这个国家不再被欺侮,不再有战乱,不再有饥饿,不再有恐惧,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诗人公刘1955年在《五月一日的夜晚》里说,五一的夜晚,天安门广场是欢乐的海洋,“为了这一天,我们奋斗了一生”。我觉得,这是先烈们借诗人之口给我们的留言。

(二)

我对烈士陵园,有着一些自己个人化的情感。

在仪征工作时,烈士陵园设在扬子公园的西北侧,同时,公园中间还有一座人工小山,说是小山,其实是面积几十个平方米、高度只有十来米的小丘,我觉得用山而不是用丘称呼它,就是因为山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盛白沙烈士纪念碑。

这两处纪念场所,是我长期去的地方。到公园健身散步时,总要向纪念碑眺望;有时从这座纪念碑小山边走过,有时一口气爬上小山,在碑前鞠个躬,休息片刻。每到休息日,它们则是我经常选择的读书去处,无论是小山上的纪念碑前,还是陵园内,特别的安静,少有人打扰,特别是我在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从1991年到1996年,6年时间我一直是那两个安静之所的常客。

烈士陵园是个肃穆的地方,这种肃穆,能让人沉静。我坐在陵园的台阶处,树荫下,背诵着备考的资料,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发发呆,作些遐想。这种肃穆和免打扰,让我觉得,这样度过的休息日,是如此充实。而且,我时常盯着纪念碑,想盛白沙,想那些先烈们,他们就在我身边,他们的眼睛在看着我,因而,我隐隐中觉得有一种动力,有一种责任,没有理由不珍惜年轻的时光,没有理由不珍惜美好安定的生活。

(三)

对先烈崇敬的情感,不只是来自在学生时代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来自我初涉社会、成长过程中特殊的阅读经历。

1988年我中师毕业后,到乡镇小学教书。1989年春夏之间,那时我20岁,一下课,我和同事们就拥在电视机前看新闻;放学后,家住农村,正值农忙,我把电视机摆在打麦场边上,边干活边看电视。这一年,国际上也发生了一些大事,这些对刚参加工作不久、涉世不深的我,震撼是巨大的。

那两三年,我买了一些和借阅了一些书籍,书名有的我还记得,一本名字叫《但求身后有灵魄》书信集,《火种在这里点燃》回忆录,《革命烈士诗抄》,《长征日记》,《先行者的声音》,《革命烈士遗书选》,这是跟先烈们关联最紧密的书,另外就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前苏联阿纳尼耶夫的《没有战争的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人的思考》《胸怀祖国》,还有一本反映“文革”的《不该陨落的星辰》印象也很深。当时读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1991年我调到仪征市委办工作以后,与在乡镇不同的是,我可以到市图书馆借书读,书名记不得那么多了,但是读后的感觉是深刻的。

正处在青春期的我,谈不上忧国忧民,但个人工作环境的变化,国家和国际时势的变化,的确让人有点迷失和困惑。当时我除了认真做好工作之外,空闲时间花在两件事情上:一是自考,二是阅读。

印象最深的是,夏天阅读跟先烈有关的书,中午午休很长,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静静地读先烈们的文字,读他们给妻儿的信,泪水经常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书许多是自己买的藏书,都还在我家的书橱里静静地站立,搬了几次家,我都留着,而且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我时常看看它们,像看自己的良师、畏友,我经常问自己,你记得这些先烈的对你说过的话了吗?

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他吃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一样,是他“吃”的东西——阅读的书籍,当然,也包括阅历、经历和思考。特别是成人以后,有意识的、主动性的阅读,尤其是那个年代,精神饥渴中,先烈的书信、诗抄、传记,给我的灵魂打了底色。无论是当年,还是直到现在,工作三十年,我工作变动过三个城市十来个单位,岗位变动更多,经历了种种复杂甚至很困难的事情,我没有走错路,没有犯过党纪国法,也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过,做成了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想,烈士们精神的熏陶,可能是让我有闯劲、有血性、有定力、有坚强、有自律的主要原因。

我要感谢先烈们的,不光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换得人们的幸福和安宁,他们还支撑了一个具体的我,让我思想和灵魂被净化,被激励。展读先烈们的书信、诗抄、传记,那些原本静止的没有温度的文字立刻鲜活起来,滚烫起来,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娓娓交谈,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阅读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冬冰,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