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古迹里有群中国“文物医生”(记者观察)

发布时间:2018-10-22 15:02:47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孙广勇 赵益普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吴哥古迹,文物修复,茶胶寺,文物专家,支护措施

  茶胶寺前的“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茶胶寺修复项目”展示牌。

周萨神庙是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一期)项目的修复对象,该项目于2008年通过验收并移交柬方。

本报记者 赵益普摄

  修复后的茶胶寺。

  中国文物修复团队雇用的柬埔寨当地工人在茶胶寺修复现场。

资料图片

  修复后的茶胶寺。

在柬埔寨北部暹粒省400多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藏着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20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文物医生”来到这里,参与古迹的修复工作,让这些世界建筑瑰宝重新绽放光彩

“感谢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在吴哥窟景区的茶胶寺脚下一棵参天古树前,来自上海的赖女士一家人正在仔细阅读“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二期)茶胶寺保护修复工程”的展示牌。茶胶寺是赖女士向往已久的吴哥胜迹,“我来到这里才知道有中国的专家在修复茶胶寺,感觉非常骄傲。”赖女士说,自己以前看过很多关于吴哥古迹的图片和视频,这次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茶胶寺经过中国“文物医生”的修复,不仅大致恢复了曾经的面貌,也重拾了其本身的魅力。

吴哥古迹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来自中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文物修复团队在这里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率领的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负责修复茶胶寺,该项目始于2010年,2018年竣工并即将移交柬方。

茶胶寺是吴哥遗址中最雄伟且具有典型特征的庙山建筑之一,代表了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吴哥庙山建筑发展的高峰。“茶胶寺其实是一座没有完工的建筑。但这样反而更具研究价值,它的构造特征和施工工序痕迹,就像一个个‘时间切片’,把吴哥庙宇的建筑流程一一展现给世人。”许言一边爬上茶胶寺的须弥台,一边讲起了关于茶胶寺的历史故事。

文物修复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项工作。在修复茶胶寺时,中国文物修复团队发现须弥台顶端的庙山五塔面临险情,为确保文物与游客安全,必须对其进行排险加固。“我们在抱厦入口处进行了钢结构支护,这些支护措施都是严格根据残损情况量体裁衣制作的,属于‘可逆措施’。”中国工作队成员袁濛茜说,当时有国际专家提出质疑,建议使用锚杆加固石构件,将有险情的石块穿在一起。“暹粒常年高温多雨,紫外线强烈,锚杆材料老化后可能会破坏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中国专家最终还是坚持了使用钢结构支护的做法,并得到了认可。

在对抱厦残损的花柱与门梁采取钢结构支护措施前,文物专家们非常细心地在钢结构和石构件之间垫了一层隔离层,用以保护石块不受损伤。“隔离层是我们挑选了十几种材料之后才确定的,经过多次比较和实验,我们发现这种类似于汽车轮胎的材料对石块的磨损最轻,同时又很结实,可以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许言说。

在茶胶寺每一层台的角落处,记者都看到一个类似天线的装置架,中国文物专家们称其为“小气象站”。“它可以测量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好防风化工作,更好地监测、保护这些石质建筑。”袁濛茜告诉本报记者。

吴哥古迹建筑大多由石块建造而成,由于年代久远,损毁或者丢失的石构件非常多。为了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工作人员根据史料找到了上千年前吴哥古迹建造时的采石区域,发现了和文物本身材质相同的石头,修复过程中新增配的石材比例严格控制在15%以内。“跨越千年,两拨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来到同一个采石区。”袁濛茜说,每次去采新石料,她都要“脑补”当年的工人们开凿石块时的刀斧声。

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工作原则是“修旧如旧”。就是让文物在被修复之后,最大程度地恢复原初的状态,使其可以真实地展示历史原貌。许言说,“文物的价值来源于背后的历史,所以必须要尊重文物本身以及它所连带的历史。”

法国游客梅瑞曾经在电视上看过茶胶寺的动画假想图,和她亲眼所见到的茶胶寺几无二致。“游客来到吴哥,就是想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氛围,修复过后的茶胶寺很好地体现出了它的气质和魅力。感谢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梅瑞说。

“全世界都盯着看,必须要让所有人满意”

许言工作之余爱摄影,石块、标记、展示牌,吴哥窟内的一草一木都是他镜头捕捉的对象。许言给本报记者看他拍的小鱼。王宫遗址的池塘内,灵活欢快的小鱼浮出水面吐着气泡,似乎在讲述着这里的沧桑故事。吴哥窟的每一个角落,许言都去了无数次,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感觉到变化。高棉曾经的光辉岁月或许被尘封了,但是生命的力量却从未消失,鼓励着他们发掘历史,修复和保护文物。

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驻地位于暹粒市区的一条普通小街旁。在这个僻静甚至略显简陋的二层小楼里,他们已经整整奋战了8年。此外,还有1998年至2008年周萨神庙修复项目的10年。花费近20年修复两座大型庙宇,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

干了一辈子的文物保护工作,许言认为修文物跟看病差不多。“搞明白病因,开好药方,就这么简单。”看似简单,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工作却并不轻松。“我们修复茶胶寺,脑子里整天没别的事,就琢磨这个。”周萨神庙和茶胶寺都是古代建筑瑰宝,其修复工作是不可逆的,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还要考虑到工期、预算等限制因素,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吴哥古迹是世界文化遗产,大量游客、学者慕名而来,“全世界都盯着看,必须要让所有人满意。”

将成千上万块散落的巨石重新“组装”成1000多年前的模样,着实耗费了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不少时间和精力。晚上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白天现场测绘、施工,标号、归安、监测、查验,集齐了考古、历史、建筑、文物病害、文物保护等多个细分领域专家的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每一个成员都配得上“工匠”一词。

“他们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好朋友”

吴哥古迹是柬埔寨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由于柬埔寨国内的文物修复技术和设备等相对落后,各国文物修复团队来到柬埔寨,无偿提供文物修复方面的援助。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来到吴哥古迹近20年,不仅帮助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还传授了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和理念,同时也与当地人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在茶胶寺的工地上,中方技术人员与柬埔寨工人一起施工,最多时,工地上有70多位柬埔寨工人。70多岁的蓬努是一名老工人。在完全可以退休养老的年纪,蓬努依然坚持每天骑半小时摩托车来到工地,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小伙子差。蓬努其实家境富裕,他说自己从小就在暹粒长大,每一栋建筑都留下过他童年玩耍的身影。这些古老的、有些破败的建筑,对蓬努而言并非是旅游景点或者历史遗迹,而是童年的回忆。“回到这里工作,和中国文物专家一起修复这些古迹,我觉得精神上很满足,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

茶胶寺的管理员告诉记者,中国文物修复团队这几年修复了茶胶寺内的很多建筑,现在茶胶寺重新开放后,每天约有500名游客,比以前多了不少。“茶胶寺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展现了柬埔寨上千年前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没有中国帮助修复,它不可能有现在的魅力。”

当地妇女蒂瓦在茶胶寺的后门摆摊售卖椰子和饮料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中国文物专家把茶胶寺修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所以我立刻就过来摆摊,生意很不错。”颇有“商业头脑”的蒂瓦和袁濛茜早已相识,一见面如老友般热络寒暄。

看到蒂瓦可爱的小女儿走了过来,习惯随身携带相机的袁濛茜立刻蹲下来,“咔咔咔”,镜头中记录下了小女孩灿烂的笑容。袁濛茜说,每次见到蒂瓦女儿都要拍几张照片,小女孩儿也对着镜头大大方方地表演了一首自己新学的英文歌曲。看着女儿和袁濛茜的“友爱”互动,蒂瓦告诉记者:“中国文物专家都很友善,他们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好朋友。”

文物修复项目需要雇用劳动力、采购原材料,并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这都是给当地创收的好渠道。修复吴哥古迹建筑,不仅提高了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民生。为表感谢,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无偿提供了一栋办公楼给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作为“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研究中心”。这样的“待遇”让许言十分自豪,“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柬方的认可,也再次证明中柬之间的友谊。”

离开吴哥古迹之前,许言特意带着记者来到王宫遗址。“这里就是中国政府援柬三期——王宫遗址修复项目,这个项目的难度将是空前的。”2018年1月,中柬两国签署了《关于实施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的立项换文》,这意味着柬埔寨政府将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交给了中国文物专家修复。

中国“文物医生”再一次感到了肩负的重任。但是在压力之外,记者分明更多感受到的是整个修复团队的期待,他们是如此热爱文物修复这项事业,更是如此渴望通过他们的工作为中柬友谊添砖加瓦。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