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并介绍有关情况。
提前完成碳强度目标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2017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造林护林任务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列举了几个数字:“我国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到2017年底,我国碳强度已经下降了46%,提前3年实现了目标。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也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他表示,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促进了高质量发展,在国际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振华表示,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从2005年开始中国累计节能量占了全球的50%以上。可再生能源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已经达到6.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28%左右。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2%;还在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和34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对1000多名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和科技人员开展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解振华说:“从2005年到2017年,中国通过节能减排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新的产业,增加了3000多万人的就业。环保举措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了人们的健康。中国努力走了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国家不走或少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中国会努力把‘一带一路’变成绿色、低碳的。”
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各项政策中,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重大的制度创新。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启动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市场确实发挥了它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地方低碳发展的作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包括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等。
一周之后,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第24次缔约国大会,将在波兰的卡托维兹召开。解振华说,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全力推动卡托维兹大会取得成功。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态度有什么变化,中国会始终坚定地、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我们所做出的承诺会百分之百地完成,而且会争取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