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凉山孩子衔去知识和爱的“候鸟”

发布时间:2018-12-05 16:34:06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黄良荒 杨雅雯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谢彬蓉,候鸟,支教,大凉山,学期

2013年,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谢彬蓉自主择业回到老家重庆。一次偶尔机会,师范院校毕业的她在网上看到了四川凉山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行动的消息。

“那时,我就动了支教的心。”谢彬蓉说。

在得到丈夫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后,2014年春节一过,谢彬蓉就剪去齐腰长发,背起行囊,“飞”到了四川凉山的彝族村落,做起了一名支教老师。

彼时,谢彬蓉还没有想过要在支教这条路上“长跑”。她原以为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就可以安心离开了,但一次监考却拴住了她的心。

那是谢彬蓉支教的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乡里软硬件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监考。原以为这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应该比村里的学生更好,“但看到试卷上大片大片的空白和歪歪扭扭的汉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时,我心如刀割。”

那一刻,谢彬蓉意识到,在这里最匮乏的还是师资力量。

自此,谢彬蓉就像一只候鸟,每逢学校开学,她就离开繁华的重庆“飞”到山里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转眼,这已是她支教的第10个学期。

从西昌市太和镇故哲小学到美姑县尔其乡依惹村小学,再到现在支教的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小学,谢彬蓉开玩笑说自己是典型的“人往高处走”,但条件也是一个不如一个。

扎甘洛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其中大部分是孩子。刚到这里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讲不出来,有的两位数加减法也不会。

谢彬蓉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们学会加减法。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让她惊喜的是,孩子们学得很快。一个学期下来,他们不仅学会了所有的拼音,而且学会了声调、标调,还认识了100多个汉字。

因为海拔高,米饭煮不熟,她常常吃着夹生的米饭;山里潮湿,洗的衣服经常十天半月才能干;房间里洗澡不方便,经常几十天才能下山洗个澡……跟在城里舒适的生活相比,这里的一切都变得艰难,但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谢彬蓉便有了无穷的动力。

“孩子们需要我,需要学习,也需要爱。”谢彬蓉说,她越来越离不开那个地方,离不开那些孩子。

文/新华社记者 黄良荒 杨雅雯

(据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