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类机构已超过300家,已出版“一带一路”研究图书400余本。
●5年来,一批聚焦“一带一路”的智库对接国家需求,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咨询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应聚焦我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点穴式解决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问题。
夯基石、树品牌
以智库建设助力“一带一路”
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各类智库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智力先行,强化智库的支撑引领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等积极响应,整合力量,发挥专业所长,努力推进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类机构已超过300家。从智库类别区分,涵盖了《意见》中的七类智库。其中代表性智库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官方智库,也有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高校智库,还有“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全球化智库等社会智库。从研究成果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智库已出版“一带一路”研究图书400多本。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超过2.5万篇文章;而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词检索,则有超过5.3万篇文章。
外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研究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的外国知名智库有50余家,已发表100多份专题研究报告。例如,新加坡学者卢沛颖的《“一带一路”倡议》、德国记者乌韦·赫尔辛的《长征2.0:作为发展模式的中国新丝绸之路》、美国学者彭泊宇的《“一带一路”:从创意到现实》等成果颇受关注。在智库建设方面,2017年11月,由数十名日本学者发起的“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在东京成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为最高顾问。
各类智库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品牌性智库成果、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吸引了国内外智库广泛参与,架起了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的桥梁。
持续发力,在服务中央决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发展壮大“一带一路”智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智库研究从主要聚焦“一带一路”本身的内涵、背景、外部形势等基本问题,扩展至“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如何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与新型经济全球化等前沿领域,越来越注重关于“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调研。一方面,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研究的理论框架逐步搭建,并启动了案例库建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智库产品不断丰富,不仅提供权威专业的智库专报、学术文章、媒体评述,而且持续在国际场合推出相关研究成果。
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为例,作为一家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从业者等各界人士组成的“一带一路”网络型智库,百人论坛不仅开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还邀请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打造“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不断就自身的机制化建设展开探索。成立以来,百人论坛连续举办了四届年会,发布三本“一带一路”年度报告,组织了多场国内外调研和研讨;诸多文章、内参直接服务中央决策。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智库合作网络,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有专家认为,智库网络是基于各个智库的独特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避免重复研究,推动网络整体与智库个体的利益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全球智库合作网络,深化沿线国家和地区智库交流,有助于及时回应各方关切和疑虑,夯实“一带一路”民意基础、社会基础。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丝路国际论坛”和“丝路国际智库网络”是在国际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的较早尝试,经过数年经营,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成立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截至2018年,该联盟拥有国内理事单位137家,国际理事单位112家,“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主流智库基本都参与其中,有效统筹了国内外智库资源。
2015年10月17日,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8个国家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联合发布《敦煌共识》,决定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联盟旨在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2017年5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邀集来自40多个国家的智库负责人、前政要和专家学者约200人深入探讨。会议传递出中外智库共同建设“智力丝绸之路”的时代心声和坚定信心。
对标国际知名智库,一批品牌智库、品牌成果渐成风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其为研究主题的智库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智库,为“一带一路”由倡议转化为行动提供了专业支撑。
中国科学院2013年以来率先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先后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率先牵头建设“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目前,中科院每年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科技交流规模超过2万人次,每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近400场,同国际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科教机构签署200多份院级国际合作协议和1000多份所一级合作协议,陆续启动9个海外科教联合中心建设。
福建、广东、上海等省市也在“一带一路”智库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华侨大学举办“一带一路”研究高级讲习班、“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发展研修班。2014年,暨南大学成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以“侨”为特色,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上海社科院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研究,通过创办丝路信息网、“一带一路”上海论坛、“一带一路”研究英文刊物等载体,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从2014年起,共举办了多场500人以上规模的“一带一路”主题国际会议,编写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贡献》白皮书和20余部“一带一路”系列研究书籍和报告,在超过50个国家宣讲“一带一路”,与多国智库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与对话。
国家信息中心致力于打造以大数据为特色的“一带一路”智库品牌。2018年9月,在天津举办的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这是国家信息中心连续第三年推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反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成效的综合性年度报告。
深入研究、咨政建言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智库作用功不可没。回顾已有成绩,“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体现出“四个服务于”的鲜明特征。
发挥研究专长和特色优势,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决策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根本任务。“一带一路”建设无现成模式可资借鉴,需要智库发挥专业化研究和咨政建言优势,形成全面、前沿、准确的决策咨询成果。一批聚焦“一带一路”的智库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战略咨询研究,持续向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决策咨询报告,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纠正“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等研究成果,对“一带一路”政策完善产生了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这为智库下一步研究重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服务于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2015年,中国有10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首次破百,2018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达到120家,但很多企业依然“大而不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可以倒逼企业改革、带动企业创新,加快企业国际化布局,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产业化到品牌化。
近年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帮助中国产业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规划建设经济特区,先后参与了埃塞俄比亚、刚果、肯尼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积极同世界分享中国经济特区经验,为“一带一路”的实施丰富了路径、打开了思路。
直面疑虑和质疑,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服务于国际话语权塑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成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创举。但同时,也受到诸多质疑。面对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曲解,多家智库致力于加强话语权建设,精准回应、消除误读、增加共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焦扬建议,加强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念主张、重大政策举措转化为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努力扩大“一带一路”理念价值、政策设计、工作推进、成果收获等各方面的影响,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
开展智库外交,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服务于促进国际社会深化认同“一带一路”。陈文玲、王文、胡必亮、翟崑、王义桅等主动站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学者声音,《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代表性成果有助于增信释疑,《丝路瞭望》等“一带一路”专刊定期传递深度思考,诸多研究成果和专著以多语种出版,用国际语言精准传播“一带一路”,帮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
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为例,通过赴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交流访问,积极扩展智库人脉网络,成为沿线国家各界人士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渠道。联盟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举办了一系列国际研讨会,组织开展了“一带一路”主题访学,开办了“一带一路”高级政务研修班、“一带一路”国际暑期学校,组建了“一带一路”留学生研究会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发挥了政策宣介和认知引领作用。
未来展望
直面不足、对标一流、迎难而上
不容回避的是,“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与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一,“一带一路”是跨学科研究,覆盖的研究领域众多。当前虽然不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公共外交活动,但总体看来,现有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在术业专攻方面仍呈现博而不精、研而不透的局面。“国情式”“百度式”研究占相当比重,重复性强、水平不高、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和操作性,部分成果陷入“决策者感觉不解渴、企业家认为没法用”的尴尬境地。
第二,专家队伍建设亟待规范化。因为领域广、涉及多、应用性强,“一带一路”研究似乎“门槛”不高,谁都能做,但真正能够抓住痛点、瞄准现实、做出深度、提供方案的专家严重不足。很多专家的成果囿于简单空洞的政策描述,缺乏深度研究与持续跟踪调研。
第三,智库机构大多来自官方,民间力量不易介入。“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公共外交,社会智库体制机制灵活,与国外交往有一定优势。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智库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注册登记难、职称评聘难、课题立项难、成果报送难、信息获取难、决策参与难、舆论认可难、国际交流难、税费负担重等实际制约,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民间力量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四,虽然当前中国智库国际交流日渐频密,但在研究方面仍然是独力研究多、合力研究少,已有的交流合作相对浅表化、随机化,缺乏深度、精准、切实解决问题的合作研究。
只有强健自身,才能更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为此,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应以补足上述短板为目标,努力改进、提高水准。为此,特提出两点建议:
引导智库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智库的本职所在,国际社会、政府、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一带一路”智库研究需剖析的重点议题。应当引导智库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研,避免自说自话,更不能足不出户、闭门造车。要聚焦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升嗅觉敏锐性、学术剖析力,点穴式地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问题。
推动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既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又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已经写入党章,需要对其进行学理研究、动态性跟踪研究,需要有国家级的智库平台。建议整合有关研究机构力量,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研究院,统筹指导全国“一带一路”研究工作,制定“一带一路”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可作为国外对接“一带一路”的权威智库平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二轨外交”,展现我国的开放思路、国际化胸襟和学术话语权。
(作者:赵磊,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蒋正翔,系吉林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