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
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 “当下,加强‘一带一路 ’民间艺术交流合作是深入推动‘一带一路 ’建设的可行也是必须的途径。”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说。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政策、经济、文化、金融、民心互联互通是其基础性工程。今年是“一带一路”实施的第六个年头,其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参与国家越来越多,取得了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但是,“一带一路”在走深走实中也遇到了一些必须破解的瓶颈问题。
在陈平看来,如何通过做好“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民间艺术交流合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实现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平稳、加快推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多样,绚丽多彩,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因此,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着力加强“一带一路”民间艺术交流合作是当下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行也是必须的途径。
为此,陈平提出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几点建议》。她表示,一是要善于利用国际艺术节资源,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目前,我们有很多文化走出去的活动,但多局限于华人华侨的生活圈子,走进当地民众的圈子还是不够深和广。”陈平说,“有必要利用现有的各国艺术节、文化活动,参与和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让当地民众赞美中国文化,乃至成为中华文化的推广者。”同时,应全面研究全球文化贸易发展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特别要了解世界各国民间文化艺术节日,以各种方式鼓励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
二是提升中国文化的创意设计与创新能力,鼓励双向文化贸易。
陈平认为,在推动文化贸易上,在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要鼓励“世界文化走进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和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中的数据,中国文化制成品出口已经占据全球市场20%以上。根据国家版权局数据,近两年来中国版权贸易也接近于平衡。这意味着,随着我国文化市场开发程度日益提高,在经历了长期“进口创意、出口制成品”的阶段后,中国终将迎来一个“出口创意、进口产品”的新时代。
“我们不仅应通过文化贸易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精美的中国文化产品,也应该向他们进口具有他们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拉动他们国家的文化发展。” 陈平说。
对此,陈平建议,在政府支持下,依托民间机构,建立灵活的“一带一路”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服务机制,通过联合海内外各种艺术制作公司,咨询、法律、会计、文化金融、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协助中国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合作和版权交易。
三是积极培养、输送人才参与国际机构的领导与运营,吸引国际文化艺术组织和人才落户中国。
陈平表示,目前许多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十分缺乏中国专家。中国文化要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必须在国际组织中有自己的人、有话语权。她建议,在重点推荐高层次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参与领导层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挑选和送出一批青年才俊参与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学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运营管理,了解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动态,掌握民间艺术保护的机制法则,更好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服务。
同时,她建议,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吸纳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和国际文化艺术组织落户中国,体现中国文化大国、文化大都市的风范和国际影响力,如北上广等城市应走在前列。2017年暨南大学成立了首家“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如果能够继续发挥该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为中外民间文化艺术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四是成立“‘一带一路’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协会”,更好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
文化交流要以民间为先锋,久久为功,潜移默化。因此,有组织、有规划、有序地推动实施民间文化交流显得十分重要。陈平建议在香港或澳门成立“一带一路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协会”,更有效地组织国际机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以及艺术家、手工艺传承人、地方文艺院团等,开展“一带一路”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也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增添活力、汇聚国际文化人脉资源。
陈平表示,“一带一路”国家的一大优势是聚居着几千万华侨华人,他们融通中外,是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天然桥梁和使者,应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今后应加大力度,支持培育壮大更多热爱中国、面向当地、具有专业水平的华侨华人文化人才、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与国际化文化组织和活动相结合,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