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一带一路”的奇妙礼物

发布时间:2019-04-01 09:22:48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沈虹冰 姚友明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筷子,支付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一带一路,铁哥们儿

新华社西安3月28日电(记者沈虹冰 姚友明)中国日益频繁的国际航班的行李箱中,这个制造大国生产的各种礼物被带往世界各地。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就是其中最独特和奇妙的一种。

29岁的冯文星来自孟加拉国,本科毕业于孟加拉国农业大学,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冯文星两次回国探亲,他的行李箱除了装过中国所产的华为、小米手机,以及榨汁机、玩具、巧克力等,还有一盒筷子。

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告诉记者:“我们家也吃米饭和米粉。带筷子回家是为了让家里人了解中国文化,他们都很想体验,感到很新奇。”

来中国上学的近4年时间里,冯文星已经能用汉语和同学交流,学会了使用微信和支付宝,喜欢上了饺子和中国历史文化,并交上了10多个“铁哥们儿”。他还了解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连接你我、互惠互利的一项举措。”他说,孟加拉国是农业大国,有70%的农业人口,他希望学成归国后能为家乡的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经常在宿舍自己下厨的冯文星已能熟练使用筷子,除了和留学生同学比赛用筷子夹花生米外,还和同学们“下馆子”,吃火锅,学习了不少中国的饮食文化。

“筷子很好用,很方便!”冯文星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着说。

筷子作为礼品,同样出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的行李箱中。张教授选的礼品筷子以高级木料制成,还带有一对鸳鸯筷枕。

2016年起,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和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和北哈萨克斯坦州立大学联合共建设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共同研究探索粮食优质高产的科学途径。张正茂是示范园建设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和10多位同事一起,先后20多次到哈萨克斯坦考察访问,与哈方大学塔肯和萨根柏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8年9月,张正茂教授特意选了两双精致的礼品筷子和一条真丝围巾作为礼品,到塔肯家里家访。

“在他款待我们的家宴上,我介绍说,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筷枕是一对鸳鸯,象征您和夫人纯洁的爱情……”

张正茂说,塔肯院士接过筷子,便开始练习使用,并激动地和中国朋友喝起了“交杯酒”。塔肯院士说,再次相聚时,一定使用筷子吃饭,学习按照中国文化习惯接待客人。

3月底,来自白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的“80后”助理教授安德烈第一次到访中国。在考察和学术交流的间隙,他拍摄了大量照片,同时学习了中国的餐桌礼仪,临走时也采购了筷子作为伴手礼。

筷子,又称“箸”,是中华乃至东亚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有3000年以上的使用历史,其夹、挑、舀、撅等诸多功能常令西方人叹为观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缅甸籍留学生赵晓说,过去西方人认为用筷子吃饭很奇怪,但在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已经证明,用筷子吃饭可以很好地锻炼胳臂和手上平时较少运动的部位和肌肉。

中国谚语说,“民以食为天”。“一带一路”倡议聚集众多国际农业科学家为人类共同的粮食问题通力协作,也通过筷子这样的奇妙礼物传播和分享东方文化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冯文星说,他的心愿是有朝一日带父母来中国旅游,用筷子吃地道的中餐。“他们一定会很开心!”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