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发布时间:2019-04-04 17:04:11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张胜等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发展,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产业

 

4月2日,由南京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承办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会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代表主办双方致辞。他指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引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结合自身禀赋、条件,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需要对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短板进行衡量与评价,把准一体化的脉搏,抓住高质量的契机。

 

发布会上,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领衔的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项目团队发布《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报告》分别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存在问题等维度深入剖析,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研究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产业分工合作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建设明显改善。但仍面临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颈:上海作为“龙头”的扩散效应不足,安徽尚未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整体联动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优势产业重合度依然较高;地区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亟待提升;地区间铁路交通网密度差异较大,亟待打通省际断头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差距缩小,但社会领域信息化协同和融合发展水平较差;省际间贸易强度偏低,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区域合作的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挑战。

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区域联动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区域开放市场,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合作支持自贸区建设,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规格的区域协同决策机制。

围绕“如何肩负起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使命”,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洪银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发表主题演讲。

 

洪银兴表示,长三角区域经济充满活力,理应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面。国家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际上就赋予了长三角区域一个更大的历史使命,即成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示范区。在他看来,一体化发展应该增强“中心”,关键是扩大长三角的核心区,具体路径有两种:一是虹吸外围发展要素;二是实现中心城市扩容,让毗邻城市与上海同城化,上海的非中心城市功能外移至同城化区域。如此,才能形成具有内在竞争优势,并且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

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同城化,首先要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共同市场构建等方面下功夫;其次是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渠道,在打通行政区域阻碍的前提下,实现科技政策同城化、成果转化利益共享、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科技平台共享互利等效果。

 

吴晓华指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和升华,长三角的区情和地位决定了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当前,要切实发挥长三角的龙头作用,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黄金发展带;要将长三角建设成为代表国家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主动权的重要区域;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有效的新机制,率先建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王振强调,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肩负着三大新使命:一是率先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围绕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坐标,要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行政区分隔这一老大难问题。尤其是要打通“断头路”,消除行政壁垒,构建更加有效、有序、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二是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标世界公认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可以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距离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集聚中心、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今后需要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布局并实现。三是以一体化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2018年人均GDP最高的是无锡市,最低的是安庆市。需要用一体化模式更好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就“打造示范区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韦伟指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行动由来已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制度一体化、行动一体化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体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长三角地区要全方位开展合作,既然是合作就意味着有差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方有势能才会产生合作的动机和欲望。通过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形成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从历史过程来看,长三角的一体化在实质的层面上推动并不是很深入。长三角一体化今后要在两个方面发力:市场的一体化,最重要的是撤除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消除行政壁垒;政府层面的一体化,三省一市政府让出一部分地方政府权利交给公共机构,比如城际交通建设、医疗保障、养老一体化等。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交通能源组组长罗伟光强调,推进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协商机制和推进机制。新时代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例如开通跨省公交、接通断头路等,要在更大的格局上平衡利益关系。

 

围绕“如何实现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话题,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指出,探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解决区域协调、利益分享、成本共担的问题。由此看来,长三角地区应该成为深化改革的示范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体化”不是帮扶与救济,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要求,理应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相关联,作为完善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新机制。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承担着各类先行先试任务。对长三角地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竞争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凡银强调,上海在高校、科研机构占有量上具有很大优势,安徽省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也很多。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最好能并驾齐驱、形成创新共同体。比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与安徽合肥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两个国家科技中心,实现双城共创,建立创新机制,形成创新网络,达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所以,在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既要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苏省社科规划办主任许益军、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王斯敏、南京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徐宁分别主持会议各环节。

  (光明日报全媒体张胜、李婷、李晓、王斯敏、王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