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藏三省区交接的澜沧江河谷,沿江两岸绵延着近500米盐田,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村民正忙着晒制“桃花盐”。
吸卤、晒盐、刮盐、收盐……这种人工制盐方式,在澜沧江河谷已有1300余年历史。在澜沧江两岸,各族群众用木头、石板开辟出大大小小3500多块盐田,上面晒盐,下面挖坑储备卤水。这种井盐晒制技艺于2008年6月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加达村附近还有113户农民用这种原始方式人工制盐。据芒康县常务副县长党仁介绍,芒康盐田是“茶马古道”交易的重要节点,当地群众借助这个旅游资源,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图为村民在盐田劳作。
本报记者 邓建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