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9-05-14 14:09:5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黄杰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运河,文化,世界,大运河,大运河文化带

作者:黄杰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图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杰 。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由此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故事,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随着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以运河为纽带,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应该是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选择。

运河是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可行方案。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除了自然河流所孕育的文明,运河所孕育的文明也不可忽视。据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编写的《世界运河名录》介绍,目前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如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德国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基尔运河,连接美国五大湖的伊利运河,当然还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这些人类的伟大工程滋养着沿岸3000多座运河城市,如纽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曼谷、威尼斯、曼彻斯特、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动璀璨的世界运河文化景象。今天,我们面对这些人类共同的运河文明,如何守护好运河,做好河道、航运、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好运河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世界上所有运河国家地区的共同责任与担当。

中国大运河申遗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历史深处流出的大运河,打通了文明水路,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和谐共生、合作双赢、开放包容的特性就是大运河精神的主旋律,这与当今世界所追求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以运河为纽带,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中国在构建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在世界运河体系中,中国大运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纵贯富饶的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自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华民族土地上流动的文化血脉,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中国大运河,目前还有5项国外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法国米迪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等。在世界运河史上,中国大运河的延续时间最长、工程技术成就最高、流域面积最广,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在世界运河体系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古代 “丝绸之路”的兴盛,离不开大运河的重要贡献。例如,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为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就是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过程,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运河文明互鉴的过程。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把中国大运河打造成一条世界级文化廊道、经济廊道、生态廊道和生活廊道,为其他运河国家或运河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在构建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中发挥引领作用。

以构建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为抓手促进文明互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充分挖掘大运河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多渠道、系统性传承大运河优秀文化,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沿海沿江沿河文化带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加以学习借鉴。以构建世界运河文明共同体为抓手促进文明互鉴,不仅将成为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也将为我们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形象构建大平台。在构建和利用这个平台过程中,除了发挥各国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媒体和智库的作用。要以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为媒,开展多层次的人文国际交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的文化故事,汲取世界各国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实现文明互鉴、互利共赢。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