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穿越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可观。如何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现代科技提供保护新方案,让非遗传下去,让文化火起来。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仪式“撒叶儿嗬”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土家族人的文化骄傲。但近年来,年轻人陆续从家族繁衍的山寨走向城市,愿意去了解这种歌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长阳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颖辉说,“撒叶儿嗬”这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在商业化冲击和传承人减少的情况下变得岌岌可危,社会化传承空间越来越狭窄。
如何另辟蹊径,让“撒叶儿嗬”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好传承?
保护
动作捕捉、VR应用,全景展现非遗场景
在传统的非遗歌舞保护中,录制视频、音频是主流方法。但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孙传明介绍,视频对观看角度有较大限制,观众难以看到细微的动作全貌,而且录制技术和录制设备质量也会影响效果。如何将“撒叶儿嗬”精确再现?
2015年,张颖辉与孙传明决定采用三维动漫的动作捕捉技术。“只有将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使其得到更完美的复制,才能摆脱非遗传承过分依赖传承人的困境。”孙传明说。
长阳县资丘镇民族文化馆通过统一筛选和培训,选出了表演“撒叶儿嗬”动作相对规范的3名传承人。他们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三维动漫实验室里,担任动作捕捉模特。3名非遗传承人的动作被拍摄并转换成动画,再逐步修正动作的失误,确保最终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撒叶儿嗬”。如今,打开“撒叶儿嗬”动漫展现软件,观看者可以切换动作角度,还可以选定人物角色,学习团队表演中每个人的动作。
除了歌舞类非遗项目,技术手段能够展示的还有很多。
看过木偶戏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现场看到木偶的制作流程。在扬州市木偶剧团的制作车间里,扬州大学学生邵冰洁的社会实践团队“灵境扬城”全景式地拍摄了杖头木偶制模、开模、组装、服饰缝制、面部化妆等全套制作工艺。指导老师赵志靖介绍说,“观看VR全景视频,就好像把人放在一个水晶球里,能够全方位地看到、听到所在场景的一切内容。”
“拍摄期间我们发现,除了便于游客参观的园林建筑,扬州的其他非遗项目少有人问津,受众面比较狭窄。”“灵境扬城”团队成员王夏宁说,“我们希望通过VR全景视频,把非遗送到大家身边。”
推广
全息剧场、AR试衣间,非遗文化“好玩”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内,众多观众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通过全息影像的光影特效,他们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虚拟演员一同学习蒙古族传统舞蹈筷子舞、顶碗舞等。这里就是展览馆前不久引进的非遗舞蹈全息影像剧场。
“这个剧场真的太神奇了!能和虚拟的舞蹈演员站在一起互动,也许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学会传统舞蹈了。”观众王晓龙笑着告诉记者。几个月来,这座全息影像剧场已成为展览馆的明星产品,不少观众通过它喜欢上了蒙古族非遗舞蹈。
“这是我们去年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除了全息舞蹈,还有全息蒙古族婚礼、全息祭敖包等产品,能让观众随时随地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明介绍道。他们还开发出了VR射箭、VR祭敖包、AR蒙古族服饰试衣间等上百款非遗互动产品,走进学校、博物馆、商场等,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保护的非遗,已经走出了实验室,成为向大众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从动漫到VR,从全息舞台到沉浸空间,数字化新技术让非遗文化“好玩”了起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构建非遗文化大数据,使咱们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赵志明表示。
在呼和浩特大学生创业园区内,根据传统文化设计的创意产品丰富多样,既有蒙古包形状的音乐播放器与加湿器,也有马头琴样式的优盘和工艺摆件。工作人员将一件“蒙古包”震感音乐播放器放在桌上,只听得一首悠扬的草原呼麦响起,如同现场聆听。
传承
三维动漫、卡通动画,贴近儿童走进大众
如今,非遗保护的重担落在了年轻人身上,科技让非遗以更轻松、更简单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
张颖辉介绍,观看“撒叶儿嗬”三维动漫时,可以选择卡通版。卡通化的人物形象,让这个非遗项目在儿童中的传承更顺利。
目前,长阳启动了“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每年开学季,长阳非遗保护中心都会组织民间艺人进校园,教孩子们唱跳“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民族歌舞。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孩子们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家乡文化,更早树立非遗保护意识。
以前,受旧观念影响,“撒叶儿嗬”不允许女子唱跳,但这样的禁忌现在已被打破。“撒叶儿嗬”开始向孩子们和女性普及,同时还被改编成广场舞,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锻炼身体的娱乐。三维动漫技术为这项曾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传承新活力。
“动画版‘撒叶儿嗬’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下一步,我们会用三维动画形式来传承保护更多民族传统歌舞。”孙传明说,以科技和创意重塑民族文化的栖居之所,将是今后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方向。
“灵境扬城”团队的行动,也印证了当下年轻一代对传承非遗的担当。
今年4月初,“灵境扬城”团队完成了手机版H5界面的色彩、动画设计以及H5页面与全景视频的交互设计。邵冰洁介绍,手机版H5页面操作方便,配有文字图片介绍,轻点几下即可进入全景视频。
“接下来,我们打算建立一个具有交互性的非遗虚拟博物馆。”说起未来的计划,邵冰洁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