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列车医生”黄能和:我检修的列车跑上“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9-08-14 08:57:22 |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黄琳斌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黄能和,医生,1986年,冷链物流,检修维护

8月9日12点50分,地处厦门海沧区东孚镇的厦门北运用车间露天作业轨道上,骄阳似火,热气腾腾。55岁的工长黄能和带领他的班组,开始为刚到站的货运列车进行检修。只见他们手持小铁锤,在列车各处敲敲打打,边看边听,用扳手紧一紧松掉的螺丝,更换一两个损坏的零部件,钻到车体下仔细观察,弯腰、起身,再弯腰、再起身……13点20分结束作业。

检修结束后,黄能和手持检点锤,现场为记者讲解:“我们讲究心到、眼到、手到、锤到。锤子敲到一个地方,就听一听、看一看有没有问题。你看这个车轮。车经常跑,车轮跟铁轨摩擦,踏面(车轮跟铁轨接触的部分)就会受到磨损。我们要检查这个磨损有没有超过限度,深度不能超过8毫米,不然车跑起来就可能出现危险。我们先肉眼观察,没把握的还要用检查尺来测量。除了车轮,我们还要看这个钩提杆有没有弯曲变形,看这个软管连接器有没有漏风,等等。发现问题后,能当场修的我们当场解决,比如刹车闸瓦磨损过限,我们就换掉;问题比较严重的我们就要让车‘住院’,就是扣修……”

在炎炎烈日下待了半个多小时,记者感觉有些吃不消。黄能和笑着告诉记者,天气热还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夏天下大雨时,检修工要穿着雨衣作业,由于雨衣密闭,闷得全身都浸泡在汗水里。检修车辆时,需要工人弯腰检查各个部件,工人每天弯腰、起身、再弯腰的动作要重复几百次,遇到底架矮的平板车还要爬进车底检查,腰肌劳损、关节炎几乎是他们的“标配”。“列车检修工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待命,车随到随检,不管什么天气,而且都是露天作业。一般一辆车要在35分钟内检修完毕,不能拖延,否则会影响其他列车的运行。”他说。

厦门北运用车间隶属南昌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东车辆段。该段是福建省境内唯一的列车车辆段,成立于1959年,负责全省所有货物列车的检修维护。厦门北运用车间作为一级列检作业场,担负着厦门所有始发和到达的货运列车的检修任务,每天列车运输流量一两千辆。几十年来,黄能和等一代代“货运列车医生”风雨无阻、精心呵护,确保这里的每一趟列车安全始发。

黄能和是退伍军人,1986年进入铁路。“我做检修已经33年了,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也见证了铁路货运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我们省和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变化。”

他说,刚进铁路时,列车还是蒸汽机车,车厢载重量一般三四十吨,车辆用滑动轴承,平均一列列车运载800吨左右;后来鹰厦线电气化改造,车辆装备不断发展,滚动轴承逐渐代替了滑动轴承,不但不易损坏,也使列车承载能力和运行速度大大增加。现在常见的是载重量七八十吨的车厢,一列列车的牵引吨位可达4000吨左右;过去列车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现在时速可以达120公里。

“列车的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现在铁轨旁安装了列车轨边动态检测系统,可以给列车‘拍片检查’,值班人员可以在电脑上查找车辆故障,”黄能和告诉记者,“但是这种自动化检测有局限、有死角,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为了确保安全,还离不开检修工一锤一锤地检查。我经常跟工人们说,检修办法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是我们认真负责、确保安全的老传统不能丢,丢了就可能出问题。”

“过去列车装载的货物,主要是煤炭、矿石、木材等,后来有了冷链物流班列、小汽车班列。过去我检修的列车只在国内跑,从2015年开始,这里有了中欧、中亚集装箱班列,一周三趟,跑‘一带一路’!”黄能和自豪地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