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描绘新丝路

发布时间:2019-08-21 14:03:58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余科杰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一路,一带一路,地缘背景,共同体意识,东北太平洋

  《“一带一路”的地缘背景与总体思路》王志民 著 北京出版社

【读书者说】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一带一路”根植于历史,又面向未来,主题宏大,内涵丰富,是一项涉及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任何角度的研究都无法涵盖其全部。对外经贸大学王志民教授的《“一带一路”的地缘背景与总体思路》一书以地缘背景为切入,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双栖对外开放进而优化中国经济空间格局为重点,以实现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为主线,由此上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层面。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独特的地缘含义,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极少几个海陆空间都十分辽阔的大国之一,兼具陆地大国和海洋大国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地缘背景多样性、多元性十分突出,特别是东西部地理环境存在巨大反差的国家。进行经济战略布局、制定发展规划,必须准确把握空间格局。王志民教授紧扣这一地缘地理特点,以“胡焕庸线”为研究起点,以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我国对外开放经历的三个地缘层次逐渐展开,把西部大开发、大开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经济地理出发点。

书中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必须具有地缘上的大局意识,放眼未来。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与俄远东开发对接互补、综合谋划北极航道、加大参与北极开发的力度、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研究和科考、积极参与制定北极国际机制等对策与建议,进而提出,要使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并巩固拓展,还必须要打通中国东北太平洋和西南地区印度洋出海通道,使“一带”和“一路”得以贯通,并对美国的“印太战略”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这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高度重视。

“一带一路”既有其独特的地缘含义,又是一种超越地缘关系的经济合作模式。这是作者阐明的一个核心观点。“一带一路”贯通并环绕亚欧大陆,连接东亚经济圈至西欧经济圈,联通大洋洲、北美洲、非洲东部和北部地区,辐射并影响到全世界。以地缘背景为独特视角,进而挖掘中国独特的地缘优势,可谓本书独具匠心之处。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结成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的伙伴关系,推动各国修路修桥,而不是“修墙”。本书集中阐述了这样的核心观点:“一带一路”既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又必须通过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加以推进;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的“发展之路”、波兰的“琥珀之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等实现对接,与各国的发展目标相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是“中国梦”对接“世界梦”的桥梁。

“一带一路”符合历史潮流和各国人民美好期待,但也面临挑战与风险。“一带一路”建设要行稳致远,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是基础。今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讲话,呼吁各国“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一带一路”是陆海设施联通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本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必须文化建设先行,一定要得到沿线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并提出要构建、打造、创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合作机制、知名品牌、产业模式,如此“一带一路”方能“独行快,众行远”。

“一带一路”既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和新平台。本书着眼于“一带一路”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角度,提出“一带一路”是路,也是道的精辟观点,进而大胆提出“丝路新秩序”概念,并阐释蕴含其中的“丝路精神”“命运共同体意识”“正确义利观”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认为“丝路新秩序”虽然还在形成过程之中,但其大致思路和总体框架已经确立,基本规则和国际机制已具雏形,将为全球治理树立新范本,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的新思路。

“一带一路”就是沟通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国之路、世界之路、文明之路。期待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版面世,给予“一带一路”更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余科杰,系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