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第一书记”杨世林用心用情真扶贫

发布时间:2019-08-23 14:42: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宽宁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贫困户,村里,脱贫,合作社,养殖

延川县委统战部帮扶纪实

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由二八甲和马家沟两个自然村组成,土地总面积1.8万亩,人口312户950人,全村共有贫困户55户189人。几年前,二八甲村曾是全镇排名靠前的一个贫困村。多年来村里群众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发展质量不优,特别是马家沟自然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状况很差,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

2013年秋天,延川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雨灾。也是这一年,该县县委统战部作为帮扶单位第一次来到村里,杨世林也在其中。到村后叫随行的乡干部召集村里党员干部开会;村子里道路泥泞,路畔、院落周围杂草丛生,村子里几乎所有的窑洞都被雨水浸泡的摇摇欲坠,贫穷破败的景象让大家的心情非常沉重,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带队的领导说,村里如果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越是在困难面前,越是考验我们对待工作的能力。这一席话,让大家振作起来,工作从灾后重建开始,单位通过多方协调整合社会资金和利用镇府专项扶助款,帮助村里修缮窑洞,维修道路,还建起一座养殖棚,鼓励村民搞养殖产业。2016年,全县响应党的号召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县委统战部派杨世林为二八甲村的第一书记,杨世林的的担子加重了。

延川县统战部免费

给二八甲村发放苹果化肥

 从这一年起,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和大力推进,这个古老的小山村沸腾起来:村子年年在发展,村民的生活可以说天天有变化;在县委统战部及镇包片干部和村委会的集体努力下,以“山地苹果、沟道养殖、川台大棚、粉条加工”为主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县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的支持,镇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过去贫穷落后的二八甲换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村民收入稳步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走到了全镇乃至全县的前列。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一个全镇闻名的贫困村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兵,是怎么做到的?在二八甲村委会办公室,正当我准备探寻这个问题时,杨世林被一个电话叫走了,村里拉来了桑树苗,他要过去验收。村书记贺风明笑着说:“刚才的事情你们也看到了,小杨就是这么认真的人,不让他去他会不放心,怕把瞎苗子拉回来 。”贺书记随后一脸真诚的说:“二八甲村变化大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这和小杨的付出有很大的关系。小杨自从当上第一书记,就开始了长期的驻村工作。他不光经常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也经常到非贫困户群众家里串门拉家常,跟村里群众打成了一片。他在了解村情的基础上,和包扶团队帮我们出谋划策,为村里量身定制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长短结合、种养叠加”的脱贫攻坚思路。村里的很多事情、都要他忙活,没有了节假日,好多天才能回次家,给我们村可是出了大力。”

 村书记指点着我们看了墙壁上挂着的脱贫政策、规划、规章制度以及村风村规建设等等,村里精准扶贫的进程一目了然。 “这些可是小杨的功劳。”

 说话间,杨世林回来了,听见村书记表扬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书记过奖了,村里的事情,肯定是你们出力比我多么!”

 我听了小杨说的这句话,接着前面的问题问他,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小杨说:“我们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有担当。”“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怎样的环境,团结都是进步发展的唯一前提,只有团结才能取得进步,走向成功。就说2016年吧,两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村时,贺支书和马主任产生在两个自然村,他们都背负着本村群众的期望和利益诉求,所以一开始工作时不太顺当的情况在所难免。但这样的情况不到半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因为作为党员,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也知道只有团结一心,有大局意识,站在全村发展的高度,才能带领全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看来杨世林对班子凝聚力的作用深有体会,他说贺书记性格粗犷有号召力,村主任马世勤谨慎细致想问题周全,再加上村委会其他几位党员干部都能够事事从大处着想,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磨合,二八甲支部就成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为全村的脱贫耗心费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八甲的变化,从这些凝聚着包扶干部和群众汗水的数据上能看得清楚:全村原有贫困户55户183人中,全村共312户950人,在村常住人口86户243人,有党员43名。通过精准识别,共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83人,其中,产业户49户170人。2016年以来累计脱贫51户171人,在册户4户12人。贫困发生率1.26%。这样的成绩源自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来自于辛勤的劳动和付出,来自于党的好政策和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

 一是他们结合村里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模式,政策引导,把村集体和65户农户的果园,流转到42户,建立百益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果园撂荒、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合作社统一对果树严格按照四季的不同要求,春秋深翻地、施专用肥;旺树秋后入冬修剪,弱树来春发芽前修剪。并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基础,套种土豆和西瓜等农作物,作为脱贫致富的另一项收入。这种果园管理模式目前已为全镇树立了样板,作为成功经验推广。

 三是利用县上政策扶持资金统一修建第五代新型大棚42座,优先贫困户免费种植,能保证贫困户按期脱贫。2017年因为第一年种植,收益相对差一点,今年情况就好转了,西瓜、小瓜、豆角等收益都不错,一年预计年收入150多万元,贫困户脱贫后以每米最高不超20元收取管理维修费用,这样既做到了集体资源不浪费又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发展特色养殖桑蚕业,已投资160万元,整治沟坝3条,赶年前桑树260亩要全部种植,桑蚕养殖基地厂房已经建成,已经争取早日安装养蚕设备,早日让群众养殖蚕,为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发挥特长,助力脱贫。二八甲村传统的洋芋粉条加工工艺名扬十里八乡,结合当前洋芋粉条市场较好的情况,大力发展粉条加工业。2017年累计手工粉条加工收益21.5万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形成“洋芋→粉条→洋芋渣→牛→牛粪→苹果地→洋芋”的良性循环链条。目前,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及农户产业全覆盖,有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成立网路销售点,以现代化新型传媒扩大我村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折光荣以前和妻子一起在延安打工,因为妻子患有严重的腰椎结盘病,在花费了大量的治疗费用后陷入贫困,他自己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导致贫困返村。他告诉我,种大棚因为有儿子帮衬着,他和妻子两个人经营着,大棚离家近,活苦也不是太重,这一年下来,收入也不比城里时差。

 

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就建在马家沟路左侧的小河对岸。顺着小桥过去,两座混凝土与砖石结构的建筑一字排列,走进去,可以看到左侧是牛的圈舍,每个圈舍上挂着一个小红牌,上面标注着牛棚主人的名字,以及养牛的只数;相对应的右侧是每一户的草料房。每个草料房里都堆满了玉米杆。村主任马世勤正和一个贫困户修理铡草机。看见我们过来,热情地迎上来,给我们介绍每家每户的养殖情况。

 在山上时我已经看见过牛群,所以对空荡荡的牛棚并不觉得意外,但我疑惑的是,山上并没有多少草,为什么不圈养呢?

 马主任说:“这你就不懂了,为什么咱农村的猪肉、鸡肉好吃?因为是散养,吃了地里的各种吃食,营养丰富。这样养出来的牛,肉紧实,肉肯定香。”

 杨世林指着玉米杆说:“这些玉米杆是晒干的,营养不够好,我准备明年争取资金给村里建专门的玉米杆发酵场,能提高营养,牛出栏就快。”

 我想去贫困户家里看看,马主任领着我们去看了住在附近的贫困户白凤军。白风军患有哮喘病,干不了重活,妻子也有静脉曲张,家里一度没有了经济来源,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白风军原来养着6头牛,其中一头牛是从合作社租回来代养的“夏洛莱”改良品种肉牛,在合作社配种后由贫困户自己养殖,等生了牛犊以后把成牛还回去,牛犊归贫困户所有。最近卖了两头,卖了11800元,解决了生活问题,现在还有4头。白风军另外还有低保收入,看病除了低保还有慢性病救助卡,把牛坚持养下去,就这一项收入也可以脱贫了。

 

白风军说:“一毛钱不用投资,自己种下的玉米、洋芋做饲料,配种、防疫都不用管,这对我们贫困户来说真是件大好事。”看起来他不仅心情好,还信心满满。白风军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牛养上9到10个月就能下牛犊,一头新品种的牛能卖五六千块钱哩。合作社还给这牛上了保险,牛要是死了,不光不用我负担,还给2000块钱养牛劳务费,没有一点风险。”这笔零风险“借鸡生蛋”的生意让他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 

 从白风军家出来,行走在村里的公路上,可以看到隔一段就立着一盏以前只能在城市里看到的路灯,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读卡电,用上了自来水,水泥路修到每一户门前;人们穿着都整整齐齐,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神情。对于二八甲村来说,扶贫工作除了让村里人走向脱贫致富之外,最大的成效,应该是这些多年来低着头曾经在城市谋生、在土地里刨挖的人们,现在可以昂头挺胸地走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道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