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1951—1999年)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4:2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小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中关村,科学城,电子一条街,体制改革,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中关村“大名”的由来

中科院的 4 500 亩发展用地,几乎涵盖了当时整个保福寺村。当时保福寺村下设 11 个闾,“原子能楼”的建设地点是保福寺村的 8 闾,当时称为“北保福寺”。1952 年 10 月 16 日,中央文委同意中科院将原定在王府井大街九号兴建的社会科学 4 个所(考古、社会、语言、近代史)的大楼移建至“西直门外保福寺村近代物理所大楼以西。”后来大家都称这 4 座二层楼为“四所”,此地为保福寺村的 6 闾。当地人称 5 闾、6 闾为“中官儿”(图 1)。此地在中科院入主之前没有规范的名称。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各种地图、地形图以及村志、户籍调查表中,计有“中宫”“中湾”“中关”“中关村”“钟关儿”“中官”和“中官村”等名称。据保福寺乡第一任乡长邓启祥老人回忆:“在解放前并没有‘中关村’这么个地名,‘中关村’是在(中国)科学院到了以后才叫出来的。……北京天文台(现中科院学术会堂所在地)东南有家小杂货店,墙上写有‘中官’二字。”而 1950 年代初到此地的“科学院人”回忆,此小卖部墙上写的或“中官屯”或“中官村”或“中官邨”,还有人见到“在后来的中关村二小与科学院幼儿园之间有一条小路,旁边原来有几间农家房,山墙上挂着一个木牌子,是歪着的,上面写着‘中官屯’三个字”。

图 1 1951 年“中官聚落”示意图

1953 年 10 月中旬,因成立不久的中科院《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没有办公用房,中科院把已建好的“四所”先给了他们使用。10月22日,《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入主“四所”,可以说该编辑部是最先入驻中关村的中科院单位。因为编辑部对外联系很多,入驻“四所”后就需要印制一批带有单位名称和地址的信封、信纸。印好后,才发现编辑部的地址写的是“中关村”。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负责此项工作的编辑“问当地老百姓这地方叫什么,人家告诉他了,他上海人,听不大懂北京话,就把‘中官屯’听成‘中关村’。而且还印了很多。”1952 年搞“三反”运动以来,其中有“反浪费”一条,因此就没敢重印,将错就错了。不久各所陆续搬来,也就这么叫了。从此,这个只有 40 家农户、“史无定名”的农业聚落有了大名——“中关村”!

<   1   2   3   4   5   6   7   8   9   10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