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图到宏业——华罗庚的所长就职报告与中国科学院的数学事业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4:2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文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华罗庚,就职报告,中国科学院,数学事业,自主创新成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赢首奖

2001 年,在知识创新的热潮中,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状。中科院的数学家再次吸引了亿万公众的目光。

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两方面的研究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果说他对拓扑学的贡献是在外国数学家已建立的领域里有所突破,那么数学机械化则是他在汲取中国古代数学精髓的基础上开创的崭新领域。吴文俊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他在现代代数几何的基础上发展宋、元时期数学家的消去法,并且打破现代代数几何研究中的理想论式传统,恢复零点集论式而发明了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改变了国际自动推理的面貌,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对“数学机械化这一交叉领域的贡献”,吴文俊还赢得了 2006 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评奖委员会称吴方法“使该领域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性变化”,认为吴文俊的工作“揭示了数学的广度。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两弹一星”有贡献

按照华罗庚的就职报告,数学所一开始就对应用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长远的规划并陆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部署。近 70 年来,中科院的数学家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在将数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尖端技术、国民经济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方面也有不凡的表现。华罗庚亲自领导的应用数学小分队,在全国推广“双法”(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应;华罗庚与王元合作开展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创立了享誉国际数坛的“华-王方法”;中科院的数学科研人员在地震勘探数值方法、均匀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的应用、专家系统开发环境,以及粮食预测、密码编制与破译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卓有成效和获得高度褒奖的工作。特别是,数学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

轨道测量和轨道选择是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和关键问题之一。以时任数学所副所长关肇直为组长的中科院卫星轨道工作组首创多站多普勒独立测轨法,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短弧段跟踪技术。轨道组的出色工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卫星的轨道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关肇直等是 1985 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尖兵一号通用型卫星及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参与者。

20 世纪 50—60 年代,数学所先后向国防部门输送了一批优秀数学家,他们在国防科技战线建功立业。秦元勋在核弹威力计算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秦元勋后成为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主要获奖者之一。

小结

以上仅是中科院的数学家“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代表性案例,这些已被载入共和国科技发展史册。特别是,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名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年之际已被镌刻在“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册上;在改革开放 40 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 100 人名单中,也有一位中科院的数学家──陈景润。

结语

华罗庚提出他的就职报告时,数学所仅有二三十名科研人员和为数不多的研究方向,自那时起至今近70 年里,中科院几代数学人投入到实现报告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宏伟事业中。今天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发展为研究门类齐全、人才实力雄厚、自立于世界数学之林的现代化数学研究机构。在这里,一批优秀的、活跃于国际数学前沿的青年数学家,正在“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顶层设计指引下,不忘初心,继承发扬老一辈数学家的优良传统,奋力攀登新的高峰,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作者:李文林,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