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劳模童选卿的“马达”人生

发布时间:2019-10-22 10:23:4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白韵之

关键词:首届全国劳模,童选卿,马达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全国首届劳模、上海宝冶退休职工童选卿获颁纪念章。童选卿目前90高龄,是新中国第一批冶金建设者,也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马达专家,他先后参与了鞍钢、武钢、攀钢和宝钢的建设,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马达人生”。

童选卿,湖北武汉人,1930年出生,1945年在湖北机械厂参加工作,1952年调入鞍山钢铁公司,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获得“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成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1957年调入一冶电装公司,历任黄石工程处副主任、加工厂副厂长、机械科副科长、电装一队党支部书记、科长,参与武钢建设。1965年调入十九冶电装公司任党支部书记、计划科科长,参与攀钢建设。1978年后参与宝钢建设,担任十九冶上海电装公司副经理,1984年担任上海宝冶电装公司工会主席,并聘为马达安装技术顾问。1990年退休,返聘担任技术顾问。1995年后正式退出工作,现居上海宝山。

 

赤子初心

1945年,年仅15岁的童选卿进入湖北机械厂做钳工学徒,亲历了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与压迫。1949年5月,武汉三镇即将迎来解放,此时的童选卿正和几十名工友一起手持棍棒,和败退前来破坏工厂的国民党上尉连长僵持不下。千钧一发之际,解放的炮声吓退了国民党兵。很快,解放军接管了工厂,不仅给童选卿和工友们补发了之前被国民政府拖欠了三个月的工资,还选派得力干部迅速组织恢复了工厂的生产经营。这让童选卿对共产党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社会主义的种子。

1950年,工厂更名为汉口船舶机械厂,需要修复长江轮渡通航的照明,以便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童选卿和工友们自制了一套装置,用蒸汽机带动马达发电照明,此时的童选卿已经展露出一个技术人员的天赋和秉性。随后,童选卿迎来了第二个重要任务。当时湖南洞庭湖水道堵塞,急需一艘挖泥船疏通航道,童选卿和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赶工,成功改装了一艘挖泥船。但船上使用的无缝钢管新中国并没有能力制造,只能从日本进口,日本商人以次充好,导致挖泥船使用不到三个月,因无缝钢管的质量问题直接爆裂开来。这件事对童选卿触动很大,当时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生产出我们自己的优质无缝钢管。

 

初识电机

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随着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1952年,由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破土动工。经过组织考核和选拔,童选卿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从武汉来到千里之外的鞍山,从此,他的人生就和新中国的钢铁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来到鞍钢后,童选卿被编入马达工段,该工段专门负责电动机的安装。鞍钢当时由苏联援建,电气设备也全部来自于苏联,童选卿对电动机的安装更是一无所知,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在苏联专家的一步步指导下完成。童选卿心里憋着一股劲,边做边学,在第一联发电机的安装完成后,童选卿就已经将其安装工艺默记于心。由于鞍钢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童选卿就和工友们晚上加班加点,独立完成了第二联发电机的安装。第二天苏联专家来到现场后大声训斥童选卿,他不相信中国人可以独立完成大型发电机的安装。但质量检查完之后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发电机的安装丝毫不差!从那之后,童选卿开始独自承担越来越多的安装任务,在鞍钢建设期间一共安装了165台大型电动机。从此,童选卿的一生,开始和电机安装紧密相连。

 

荣誉之巅

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提前建成投产。1954年,童选卿被调往鞍钢本溪分公司,安装一台来自苏联的3000kW大型电机,但这台电机没有底座,无法正常使用。根据苏联专家的设计,需要大型刨床才能完成底座的加工,但当时找遍本溪市乃至整个辽宁省都没有这样的大型刨床。童选卿根据在鞍钢“三大工程”建设时期跟苏联专家学习到的经验,再结合问题实际,设计了一套底座加工流程,并全程亲自参与底座制作。底座生产出来后,由于和最初苏联专家的设计完全不同,受到了质量检测部门的质疑。当马达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使用震动检测表检测马达运转时的震动幅度,第一次检测时,检测表的指针完全静止不动。

“肯定是检测表坏了。”苏联专家嘟嘟囔囔说到。直到换上第二台检测表、第三台检测表后,依然是零震幅时,他们终于相信,童选卿设计的底座,达到了惊人的马达运转零震动,这不仅远远超出了标准要求,甚至已经超越了苏联专家的设计水平。为此,苏联专家特意给童选卿颁发免检铭牌,他安装的马达成为免检产品,他的签字就是对质量最好的保证。

1953年到1957年,在参加鞍钢建设的五年里,童选卿没有迟到过一次,没请过一次假,也没回过一次家,所有的春节都是一个人守着马达过的,这是在收录在1955年《伟大祖国的忠实儿女-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简要事迹》里的描述。 童选卿从小就和爷爷亲,1956年7月22日,思乡心切的他给家里寄回去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后写到:送给亲爱的爷爷纪念,落款是离开您四年之久的孙儿。但当时的童选卿却不知道爷爷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为了能让他安心工作,家里人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

1955年,因为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24岁的童选卿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并参加了第一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走上台时,大家全部起立鼓掌,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掌声响彻整个会场足足半个小时,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大声招呼大家坐下来,我们才坐回自己的座位。”回想起那天的场景,童选卿仍然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1956年,童选卿又获颁重工业部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成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

 

马达专家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在视察鞍钢时为全体职工题词:“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强大的钢铁基地,为准备帮助中国的第二个、第三个钢铁基地的建立而努力”。在冶金建设刚刚起步、人才奇缺的年代,童选卿这样参加过鞍钢三大工程建设的人才,犹如种子般珍贵。当时的鞍钢就像一束成熟的蒲公英,而童选卿和其他技术骨干们则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向祖国需要之地,这是新中国钢铁事业腾飞的前夜。

1957年,童选卿离开了战斗了五年的鞍钢,被调往一冶电装黄石工程处任副主任,参与武钢建设,直接与东德的马达专家对接。当时一台来自东德的大电机由于缺乏专用的加热装置无法安装,东德专家建议就地建设一座加热炉,但这不仅提高了安装成本而且耽误工期。童选卿就琢磨以包装电机的木箱为燃料,特制一个燃烧空间,直接对连接轴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局部热胀冷缩的效果,同时采用自制的测量工具来监测连接轴热膨胀尺寸,成功完成了这台大型电机的安装,赢得了东德专家的高度赞誉。

上世纪60 年代,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攀钢。1965年,童选卿被组织调往十九冶电装公司,支援攀钢建设。在一次粗轧厂轧机大电机的安装(调试)过程中,由于设备陈旧,直流电机在运转过程中存在发热现象,童选卿在设备边守了一天一夜,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是电机转子主轴受力不均所致,从而成功排除了故障。

1979年,童选卿跟随十九冶电装公司来到上海,开始参与宝钢建设。在宝钢水库建设期间,水库主泵电机需要站立式安装在水中,这是一个全新挑战。由于受水流影响电机一直晃动无法定位,安装人员无计可施,只得向上级领导求助,希望请调葛洲坝水电站的马达专家支援。宝钢建设指挥部的领导指示不必舍近求远,并推荐了童选卿。童选卿来到现场后,观察了半天,然后下令停工三天。

面对已经被工期压力急得红了脖子的施工队长,“蛮干没有用,”童选卿说到,“如果不停工三天找出问题所在,就是再耗上三个月马达也装不好”。童选卿给电机装上两个水平仪,观察电机的晃动情况,发现电机晃动与涨潮时间有密切关系。他随即展开更加细致的观测,通过连续三天的记录之后发现每天九点是水流最平稳的时候,此时马达可以实现准确定位。这个发现最终实现主泵电机的成功安装,让宝冶首次完成竖式电机的安装。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童选卿亲自安装和指导安装的马达数以千计。他不断培养起来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之特有的专注、执着和勤奋的性格特质,让他成长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最终成为宝冶首屈一指的“马达专家”。1986年,在他的工程师评审意见中,评委会写到:“多年参加大马达安装工程,技术水平高,是大马达安装的专家,同意破格聘任工程师。”即使走上领导岗位后,“马达安装”依然是他独有的岗位职责书。

 

红旗设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宝钢建设进入大干,确保85.9投产成为全体宝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宝钢一号高炉48000kW大型同步电机的安装,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个当时全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设备,定子重量就达100吨。如何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安全地、准确地安装就位?日本专家建议必须拆掉房子,拆房子肯定要耽误工期,时任现场指挥的童选卿坚决不同意。他和同事们日夜研究施工方案,反复计算试验论证,用一套独有的吊运方案,将定子准确、安全地落到指定位置。原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将电机顺利安装到位。在转子的安装中,童选卿摒弃了日本专家提供的安装方式,按照他多年安装数千个马达的经验,日本专家提供的安装方式有极大的质量风险。数个不眠之夜,数次反复的计算试验,最终采取了一个日本专家也没有使用过的方式进行安装,确保了质量万无一失。

人的头发丝直径大概是0.06mm,电机与机械设备连接的同芯度、平行度以及轴瓦顶间隙侧间隙的精度要求0.03mm。能不能把精度调整到0.01mm?日本专家认为不必象在日本一样精度调整到0.01mm,对于宝钢0.03mm的精度已经足够。童选卿又不服气了:你能我也能,为什么日本能做的事情到我们做不到?从1道到3道,这种精细的调整在这个硕大的电机面前尤为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比对,经验、耐心、专注与执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的精度定格在0.01mm,日本专家从此侧目,再也不敢用双重标准、戴着有色眼镜评判中国人了。

一号高炉鼓风机安装以高品质、高效率、高标准的结果顺利完成,于1984年4月6日并网投入一次成功。由于在施工质量上的优异表现,宝钢特别命名这台电机为“红旗设备”。它运行至今,已经成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化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宝冶人。

 

老骥伏枥

1990年,童选卿正式退休,但由于他在马达安装方面的高水平和丰富经验,被宝冶电装公司反聘五年,期间两赴攀钢,指导解决马达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1995年正式退出工作,如今四世同堂,颐养天年。

童选卿现居上海宝山,虽然已经九十岁高龄,但身体健康,十分精神。他视力很好,说话声音洪亮,只是右耳已经几乎失聪。工作时童选卿仅凭一只右耳就可以找出电机运行中出现的细微瑕疵,他曾经只凭听觉就发现电机中掉落的油漆碎片,比专业仪器还要准确。但由于长年身处电机发出的巨大噪音之中,还要侧耳静听声音传递出的信号,童选卿的右耳听觉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以至于现在完全失去听觉。失聪的右耳像一枚勋章,记载了童选卿为新中国钢铁事业所奋斗的“马达”人生。他的身上,浓缩了新中国的钢铁发展历史,浓缩了千万宝冶人为国奋斗的影照,已经浓缩成宝冶人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力量。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