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白婧
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过去几十年,我国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近36%下降到2015年的10%,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缓慢,受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倾向加剧的影响,世界贫困率下降趋势减缓,许多发展中国家减贫进程停滞甚至出现倒退,消除贫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为亚欧非地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新平台,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促使共建国家可以获得更多分工和投资机会,实现经济增长。“一带一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共建国家减贫。
一是贸易渠道。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长期以来,受政治环境、地缘因素等影响,亚欧非区域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化位置,贸易参与度不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有限,新的贸易规则和协定不断衍生,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出口贸易。“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提供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功能性互补与发展型合作的机会平台,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从而减轻贫困。
二是资金融通渠道。产业扶贫是减贫的重要渠道。资金融通在产业发展初期至成熟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以及地缘因素的制约,受国际直接投资青睐的机会有限。“一带一路”通过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为沿线各国资金融通提供新思路,对沿线各国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
三是技术渠道。“一带一路”通过建设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平台,通过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流通,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进而提升其工资水平,有效减少了贫困。
四是基础设施渠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减贫的重要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搭建和疏通高效陆路交通网络,实现跨区域联通,有效降低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参与全球化的交易成本,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能更好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此外,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更多外资企业进入这些共建国家投资,推进贸易与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创造就业机会,产生持续减贫效果。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达成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推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
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2013—2018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由2013年的25%提高到了2018年的27.4%。世界银行研究组分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71个潜在参与国的贸易影响,发现倡议将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此外,已有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贸易成本降低,有效加深了共建国家部分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行业生产效率。
在投资方面,中国与沿线5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促进双向投资升级。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增加。2013—2018年,中国企业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在铁路、公路、港口、航空、能源设施建设领域与共建国家展开了广泛合作,积极改善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了共建国家贸易与投资的持续增加,沿线各国贫困率不断下降。世界银行给予“一带一路”所发挥的推动经济发展和减贫作用以积极评价。在其2019年发布的题为《“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在就业方面,沿线各国就业人口持续上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为参与国增加超过2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贸易与投资促进沿线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平台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
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将扶助共建国家的减贫工作纳入共建“一带一路”范畴,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自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中国开展了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等活动,中国在共建国家实施“幸福家园”“爱心助困”“康复助医”等项目各100个,大力推进了相关地区的减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