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3月16日,“化危为机 乘势而上·青岛与企业共发展恳谈会”在线上举行。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全力以赴,把做好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采取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项措施;同时,在疫情发生后,青岛率先出台了帮助企业稳定职工队伍、加大金融支持等政策,并配套推出了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等多项举措,助力企业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疫情之下,产业发展面临哪些调整?青岛未来如何发展?王清宪给出了答案。
疫情防控之下青岛寻求化危为机
王清宪指出,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企业或是个人,都面临着如何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问题。疫情背后,很多产业规则、供应链、市场格局、商业模式等都会改变。
他介绍,2003年, “非典”期间,人们不敢上街,开始尝试在网上买东西,淘宝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金融监管部门在2003年发出了第一张民营企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京东一年后在网上开辟了电子商务领域。“这就是危机带来的政策红利。面对困难和危机,改变就是机会。”他强调,青岛非常愿意与更多的企业家一起,抓住危机中的机会,化危为机。
发展“新基建”为百业赋能
王清宪指出,近来,“新基建”成为高频热词。 “在面对疫情的关键节点,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次要腾飞的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产业。”他表示,青岛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和支撑,面向未来的5-10年,梳理出了3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将分批次向全球发布。
新基建“新”在哪里?王清宪指出,新型基础设施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更在于其是未来新产业形态的基础或平台。新型基础设施最大的价值在于为百业赋能,他认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不只是要关注新基建本身,更需要关注如何借助新基建,让企业获取新能量、创造新模式、抓住新机会。
“随着疫情带来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人们会看到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产业等领域新技术的必要性。” 王清宪表示,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目前青岛已经建成5G基站6800余处;还以中车四方为龙头,集聚起300余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方面,青岛本土企业特锐德,占据了全国充电市场42%的份额,占有率全国第一。他介绍,青岛已在1月13日发布了首批144个、总投资3521亿元的基建计划项目,其中20个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632亿元,涵盖了5G通信基站、大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
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广阔空间
王清宪表示,此次疫情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业在物资保障中的重要作用。青岛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是国家第一批5G试点城市、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城市,应用场景集中,这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他指出,2019年,华为、腾讯、商汤、科大讯飞等15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宣布在青岛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旨在充分发挥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向企业开放所有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创业培训,吸引创业人才,并通过创投风投基金给予支持,真正推动人工智能的算力、算法和各类产业场景结合,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的“四链合一”,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他表示,对青岛而言,充分发挥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开放应用场景,是聚焦所有新产业的基本思路。
迎接新产业新模式新需求新供给
“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行业,比如医养健康产业。”王清宪表示,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医养健康行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凸显出来。当需求被发掘,投资、政策的配套就会到来,也意味着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风口期。
他指出,发展医养健康产业,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作为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城市,青岛在医药器械制造方面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青岛已初步聚集了日韩医养健康合作平台、西海岸智慧医疗中心、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等一批医养平台,正依托海洋科研力量的巨大优势开发海洋药物,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许多著名的医药科研机构也已经落地青岛。
“疫情在对既有的产业链关系、上下游关系、市场供求关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催生各行业领域的新需求、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必定是一个市场重构、价值链重构、产业链重构的过程,因此,会展产业极有可能迎来集中式、爆发式发展。”他表示,青岛这几年已经打造了大量的会展平台,会展空间充足,会展设施完善,会展也成为青岛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青岛依托百年港口的起点—青岛老港区,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加快建设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打造一个充满创新创业时尚、能够吸引青年人入驻的新的发展区域,真正把邮轮母港区建设成为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元素的聚集地,滋养青年人工作、生活、体验和成长、发展、创业的新平台。
青岛乘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疫情结束后,消费必然带来强烈反弹,会促使网上订餐、购物、娱乐等数字产业转型,电商、短视频、虚拟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文化消费等将迎来新一波发展,而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项目也必将进一步研发拓展,迅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王清宪指出,青岛的影视文化产业发达,未来将充分发挥这一巨大优势,推动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同时,形成旅游、健康等一批新的投资、消费热点。青岛也正在加紧制定更具突破性的落实政策,引进壮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市场主体,吸引一批大型商业机构来青设立区域性总部,扶持本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作用,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青岛还将加快建设一批高端消费集聚区,运用市场化手段,聘请专业运营商,高起点策划设计高端消费商圈,改造提升传统商圈,增强胶东国际机场等区域的消费枢纽功能,乘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他指出。
发挥开放优势 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
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王清宪表示,青岛有责任充分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优势,推动黄河流域实现开放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将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交流、海洋等领域合作,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他介绍,目前,青岛正在加快与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建设“国际客厅”,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提供集展示、路演、洽谈、交易以及法律、审计、签证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同时,也为全国各地方政府、企业对接这些国家的技术、人才、产品、资本等提供平台。“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加入进来,通过‘国际客厅’这个平台,在全国、亚洲乃至全球,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要素的互动耦合。” 王清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