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虔)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恢复。但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近日,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以“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为主题召开专家线上座谈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会上表示,讨论东北振兴战略问题,离不开2020全球抗“疫”后的新形势和大格局,尤其离不开东北亚国际合作体系。
常修泽指出,从2020年全球抗疫后大格局而言,东北亚合作机制需要拓展。从现有迹象看,疫后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逆全球化”趋势会明显,原有的某些大区域合作会受到重创。在此背景下,不同区域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随着东北亚的变化,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在未来可能也会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成为一个很大的支撑点。
他认为,应沿着“三线拓展”的思路来拓展东北亚合作机制。
首先是从“经发”方面。常修泽表示,经济合作是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基础,中日韩三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全球战“疫”之后,根据新情况,除中日韩外,应向更多国家和更多产业领域拓展,产业应更“硬核”一些,如:石油天然气合作、矿产资源开发合作、装备制造业合作、粮食生产合作等,这些方面东北都具有一定优势。
其次是从“人发”方面。常修泽指出,确保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自身发展,是东北亚合作机制的核心。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东北亚六国相互帮助,已经形成较好基础。他建议,下一步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自身发展”为宗旨,建立东北亚“六国互保合作”机制,如跨国预防与救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与重大疫情的救治体系;健康养老与养生,包括应对“老龄化”与“少子化”的保健养护体系等。
常修泽指出,此次全球抗疫,既展现了人类“人性善”的一面,也暴露了某些人群的文明素质低下乃至“性恶”的一面;既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守望相助”,也暴露了当代世界相当程度的文明不和谐乃至“撕裂”。他认为,从“文明”方面拓展东北亚合作机制,应挖掘东亚文明中宝贵的仁爱、正义、诚信等优秀传统,增强东北亚凝聚力的共同价值;同时要考虑到东北亚文明的多样性,加强文明的包容性,建立“东北亚文明共同体”。
最后是从“环发”方面。常修泽表示,反思此次全球疫情,一个重要教训,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关系上出现失误,“善待自然,天人合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他指出,东北是中国的“绿色屏障”,也是东北亚的“绿色屏障”之一。从”经发”角度,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从“人发”角度,绿水青山是环境人权;从“环发”角度,绿水青山是“天地人生命权”。他建议,可考虑从环境角度来拓展与东北亚其他五国的合作内容。
关于拓展东北亚合作机制的现实启动点,常修泽建议,以创建“大图们江合作核心区”为启动点,进而逐步推进“大图们江—日本海”的湾区建设。以此为起点,抱成一个“团”,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